第115章(2 / 3)

人领主率领夷人悍然入侵曹国,一路破关,兵峰直达定陶平远。

当时曹国的统治中心依旧在定陶,不过东部的边境地带则是在今清风山以北以及以西的地域,这里的山麓构成了一道天然防线,地广人稀,山势险峻,成为了与夷人之间的缓冲区。

原本曹国是没有在意这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小兄弟的,毕竟对于中原正统国曹国来说,只有争霸定陶平原,才是他们需要做的头等大事,一些山间野蛮之地,完全看不到任何的价值。

平原沃土,他不香嘛?

然而夷人国度的入侵惹恼了当时在任的曹国君王,毕竟这一片平远乃是曹国的根基之地,你在山区打打秋风也就算了,既然把矛头对准了平原,那显然触及到了曹国上下的底线。

很快朝堂会议便通过了《关于对东部边境地区夷人国度用兵》的基本条例。

主力军开始调动,三个月的时间,从定陶平原开始反推,一路从东境的起势之处,打到清风山区,最后打到东石城,将夷人势力彻底铲除。

为了保证东部地区不再会受到夷人的入侵的麻烦,随即在清风山以东的地区设立各大自治城市,在定好城市发展的框架之后,曹国便将军队全部调走了。

东石城各家的先祖也都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无论是最先是夷人还是迁徙过来的中原人,全都扎根在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小世家体系。

而东石城也成为了对抗南部散落夷人部落的桥头堡,军事力量一直很强。

东境军团在东石城更加东面的地区筑城平远,一是为了支援东石城的战事,二是为了拓展北部与东南的领土。

而日后的龙骧关等重地,则都是东境的军团开荒攻略所得,东境每年的财政基本都是自留,每座城市只会象征性的向中央政府缴纳数千两银子,以承认此地乃是曹国的统治之下。

而供应东境军团开支的,则是清风山以北的曹国实际控制地带。

事实上曹国并不是没有想过把所有的城市治理权都拿回来,但刚刚平定东境之乱,当地无论是经济还是民生都一团乱麻,中央政府可不能够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这些土地上。

等到城池有所发展之后,继承城市的归属也就意味着需要继承各自城池所要面对的威胁。

例如东石城南部永远也杀不光的夷人,这对于当时的中央政府来说,绝对算是一笔亏本的买卖,每年耗费的资源都像是一个无底洞,那还不如直接自治来的省力。

东境军团是当年曹国主力军撤走之后,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士兵组建成的军团,共计有三个部分。

一部是原清风山区的边境军团,这部分的人比较少,在曹国边境线往东移动之后,便用不上这支军队了,但因为清风山山脉众多地势复杂,所以即便这块地方已经失去了最早的战略意义,但这支部队的编制依然保留着。

半年前曹宋大战的时候,便是将这支部队直接调到了平原地方作战,而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山区山贼横行,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山中就聚集了数十万匪寇,很是麻烦。

当然也有可能这些匪寇本来也都是存在的。

第二部分就是清风山以北的东部军团大本营。

清风山北面算是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虽然不能与定陶平原相比较,但比起丘陵山脉则是要好上太多,这里养兵的目的主要是用于东境的维稳,毕竟就算除了边关之外,东境地区也有大量的直辖城市,总不能出点事情就从大平原调动部队,那这花费可就大多了。

东境军团存在的意义在于当例如东石城等地方的守军遇到无法解决的敌人之后,那军团才会正式出击,可惜许多年没有战事,这一部分军队在近些年来人们更熟悉的称呼是开荒兵团,战斗力比起曹国的二线部队的差的远,否则东境的局势也不会糜烂至此。

而最后一个部分的军队,则是龙骧关的边军了,这里的边军常年与滕国作战,虽然双方交战的规模不会很大,也就几人,几十人,几百人,正常情况下超过千人的战争都很少见,但因为作战频率较高,士兵的战斗力反而可以一看。

平远城的驻军原本也算是边军的一部分,只不过在数个月之前奉命支援龙骧关,从而没了音讯。

大部分边军都阵亡于龙骧关,少部分撤退到了东境军团大本营,在前些日子里与滕国军队正在对峙。

东石城现有的制度于两百年形成,当时这座城市经过战乱,后来在曹国军队的帮助下,确立了以家族为核心的统治方式,事实上除了东石城原本的财政之外,每年边军都会支援一部分武器给他们,而松山城则是对他进行财政上的支援。

否则一个生活着几十万人的松山也不会只有两千战兵了,要知道这可是在边地,就拿东石城的军队来说,几乎算得上是全员皆兵了,把经过少量训练的兵士也算上,估计能有总数的百分五到百分之十。

就算依靠着东石城特有的养兵制度,财政处境也相当困难。

不过眼下这座历史名城,算是处于何平的统治之下了,未来的东石城解除了在政策上面的限制,将会不局限于周围的一万平方公里,主旋律将会是开拓而不再是守成,这里将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