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油尽灯枯(1 / 3)

火焰熊熊燃烧,在这位将军的脸上印出火光,忽明忽暗。

汪明也只能祈祷着,如果真的爆发瘟疫,那也是夷人先感染。

不过若是自己等人实在不幸染病,能有这么些夷人陪葬,也不怎么亏吧。

至少在局面不利的当下,汪明认为还是比较划算的。

只是没有想到原本以为脱离了曹国主力军之后,幸运的得到了侯爵大人的欣赏,却没想只是刚刚准备起步,就要面临如此困劲,也不知道最后到是能否幸免于难。

不过无论是何平还是云澜,对汪明都有知遇之恩,他能做到的,也就只是尽全力做好自己这边的事情了吧。

手下部队的伤亡率很大,不容乐观的情况让汪明很是怀疑到底能否再坚持个两三天。

而部队死亡的人数虽然很多,但由于城外都是夷人的兵力,自己手下部队的人到是没有出现逃亡怯战的情况,这并不是因为他手下的将士个个都悍不畏死,想要与敌军决一死战。

主要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即便跑出门,在野外遭遇到夷人,依然没有活路可言。

那些野蛮人可不会管你是什么身份。

无论是平民,又或是军士,都是照杀不误。

这些人狠起来可是连自己人都杀的。

区分野蛮人与中原的重要原因就是双方文化意识形态上面的不同,同为中原国家,虽然讲究功法谋略,但大体上还是会遵守相关的礼仪制度。

例如割让城池,双方交战尽量避开寻常民众等。

至于全城百姓团结起来死守城池这类情况,自然就不能把这些守城的民壮划归为寻常民众一类,此类特殊情况并不在其中。

说到底中原国家之争,多是争的一个正统的名分,利益重要,但明面上的大义也很重要,例如曹国伐宋,用的理由就是“宋国百年征战而劳民伤财。”

大致上的意思就是宋国的百姓都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我曹国打你,那是为了让你治下的百姓生活的好一点。

至于割地赔款,那也只是让你长长记性,切记以后不要再犯。

虽然听起来很可耻,又当又立,但好歹也是一个说辞,在国家之间的征伐事情上很有用。

同为王朝的大唐与大隋也是夷人出身,不过他们是因为抛弃了原本的夷人身份,吸纳中原的文化与制度才做大。

既然有了相应的文化传承,懂礼知礼,自然也不算是野蛮人一类了。

尽管依然会被自觉得血统高贵的中原人鄙视,但总算不是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所以说不把夷人成为人是有道理的。

至于从生物学上解说夷人是否可以称之为人,这种较为高端的学说还没有出现,也没有人对追根溯源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反正只要明白这些夷人并不是人类同胞就够了。

所以无轮是东石城的贵族军民,还是汪明手下的士兵,对夷人那是一点认同感都没有。

对夷人身份感觉到无所谓的,也就是那些在夷人部落强大兵峰威胁之下的奴隶了。

有相当一部分奴隶对生活无望,夷人哪怕入侵,他们也依旧是奴隶,同样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具体的好坏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知道了。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奴隶主是把奴隶当做自己财产的,一般也都会珍惜对待。

先诤在接到何平的命令以后,并没有直接率领部队就立刻出发,他手下的兵力虽然高达六千,但能拉出来打仗的总体数量也不超过一半,战力更是远远不及汪明部队。

他多花了半天整理队形,以及重新对军队编制做出一些改动,才勉强让这支部队形成一些战斗力。

四千的训练兵是没有基层军官的,他们以五十人的小队作为一个基数,统一进行训练,本来就是作为补充兵员的存在,原本都是要打散了补充进一线部队的。

现在接到临时的命令,才行动起来,光是这四千人,战斗力真的很难保证。

不过在有两千正兵作为骨干的前提下,倒不至于面对敌人的时候就一哄而散。

三三制是扩充部队的最优解,以老带新超过这个数字,那军队就完全只能靠着人数上面的优势去恐吓敌人了,上千精锐一个冲锋就能够将这种类型的部队冲散。

尽管原来的两千正兵也算不上老兵,但他们的训练时间总归要比新入伍的军士多一点,大敌当前,也就只能这样硬着头皮上了。

西风小径的战局还是比较重要的,只要需要将敌人阻击在那边,否则即便云澜率领主力全歼了一方敌人,但老家要是被偷了,就完全是进退两难局面。

何平此次进入东石城的战略目的已经很清楚。

首先就是击退包括雪鹰部落在内会造成本地局势不安稳的势力,何平才刚刚来到这里,安稳发育平远城的势力根基才是重中之重,其余的重要性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然而东石城的地域特殊性实在是太过于重要,要是这座城市掌握在敌对势力的手中,那乘早还是打消了迁徙民众的打算。

在完成第一目标的前提下,要是能将这座城市正式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过在何平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