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6、忽有故人心头过,回首山河已是秋(1 / 2)

杨凡吃了早饭,决定去码头上散散步。这是他的习惯,饭后熘熘腿,消消食儿。

这周围都是他的家丁团驻地,到处都是和他打招呼的。

“老爷早啊”

“小的见过老爷。”杨凡身后跟着卫队长秦刚,和一个伙的十个精锐卫士。

在码头附近的集市上熘达着。他喜欢这种烟火气儿。尤其是在他的羽翼庇护下,给这些百姓一个安全的谋生环境,他很开心。

远处一群民夫抬着担架走来,上面都是哼哼唧唧的伤兵。他们都是重伤员,这里条件不好,野战医院条件有限。

只是初步处理,需要后送到归化城去进一步治疗。归化城的物资要比这里充裕的多。

杨凡走过去,挨个查看这些伤员的包扎和处理情况。要是处理不到位,或者玩忽职守,杨凡会发火的。

曾经有的医护人员因为太匆忙,没有处理好,被杨凡发现,打了军棍。

这些伤兵尽管躺在担架上,但是杨凡穿着蟒袍,不管认不认识他的人,都立刻就会知道,这是定远伯、征西将军杨凡。

他们挣扎着,要起来给杨凡施礼,被杨凡按住了。

“你们有伤在身,不必多礼”官兵们都有些感动。这个年代,阶层固化,底层的百姓都十分淳朴。

上位的贵人做出一点点的礼贤下士,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都会收获他们的真诚的爱戴。

杨凡依次问他们,是在哪里受的伤,因为什么受的的伤。现在感觉怎么样。

这些受伤的官兵,激动的和杨凡说着很爷们的话,好像生怕有一点点软弱,被别人笑话自己。

“你们都是好样儿的,全是伤在前胸,没有一个伤在后背的。这才是我杨凡带出来的兵。”官兵们顿时激动起来,嘶声力竭的高喊:“愿为大明效死。原为大帅效死。”一时间,恨不得身上的伤口在长几分,宽几分,才能体现自己的勇敢。

一支部队的风气,和主官直接相关。杨凡带出的兵,十分重视军人的荣誉。

宁可战死,也绝不当逃兵。这也是他们看不起其他大明军队的资本。他们人人都为自己所在的部队感到荣耀。

伤兵们上了船,后面还有一些百姓带着棺木等着上船。这些都是杨凡的家丁团阵亡的官兵家属。

京营的家属就很难能来这里了,一般都是后勤部门火化后带骨灰回去。

打仗就没有不死人的。为了保证战斗力,杨凡规定,京营的兵都是一个街区的人编在一个营头儿。

都是亲属、街坊、发小儿。这样的部队在作战时,会互相帮助,绝对不会抛弃战友。

如果有人干坏事,也会被制止。如果有人战死,其他人就会瞬间红了眼睛。

这么好的一个人被打死,他们一定要为他报仇。不然,回家去都没法交待。

这叫做血亲复仇。杨凡的规矩,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抛弃战友,否则从严治罪。

长官战死,其他人逃跑的,杀全队。更不能遗弃伤兵,这是也是要杀头的重罪。

如果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死伤战友的残肢也得都找回来。死者要让他们囫囵个儿的入土为安。

这些措施给官兵一种永远不会被抛弃的感觉。即使战死了,新城的英烈祠也会刻上名字,年年祭祀。

阵亡的家丁和杨凡系统其他参战人员,也会在英烈祠的后山享有专用墓地。

他们的家属也会得到年金和各种福利。所以,杨凡的兵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上了战场上人人效死,全部都敢于和敌人拼命。

这些人都是杨家的家奴,他们见了老爷,都上前跪下磕头。一边给姥爷磕头,一边哭泣着。

杨凡温声挨个抚慰,一家一家的问,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让副官侯平都记录下来,让夫人随后解决。

这些人都上了船,最后一个人,是一个姑娘。杨凡有些诧异,仔细看去。

这个姑娘大概有十八九岁的样子,长相朴实,红红的脸蛋儿,结实的身板儿,一看就是个农家姑娘。

衣服穿着虽然破旧,但是浆洗的非常干净。他身后还有几个男子,看相貌和她很像,应该是她的兄弟。

后面放着一具带着白茬的棺木。看到杨凡,这个姑娘尽管有些羞涩,但是落落大方的上前给杨凡磕头。

“民女胡蓝氏,见过定远伯。”

“起来,不必多礼,你们这是来接什么人。”杨凡有些奇怪。如果是这女孩的父亲,看她的年纪有些不对,家丁里都是十几岁,最多二十多的小伙子,没有这么大年龄的人。

如果是她的兄弟,那应该是她的长兄上前来见礼。这是这个时代礼制的要求。

可是上来行礼的是她。这说明她是这户人家的代表。而且她自称胡蓝氏,而且还是姑娘的打扮。

杨凡忽然懂了。他心里一痛,望门寡!也就是这姑娘已经定亲了,但是,还没有过门,就没了夫君。

“这几位是你的兄弟吧,你夫君家里,为什么没有来人接。”杨凡问道。

胡蓝氏眼里擎着泪花,低声说道:

“夫君家里没有人了。”杨凡沉默,只要有战争就会有伤亡。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