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回娘家二(1 / 2)

“你现在在做发糕吗?累不累?”

听完女儿绘声绘色的描述,陈父陈母大为震惊,女儿肯定是受了委屈,一个妇道人家,还要去摆摊过日子,定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现在做什么事不累啊?但是累也得赚到自己累的那份钱才划得来。”

陈贵兰把赚到的钱和她摆摊的时间说了一遍,之后提出了她的想法。

她想以后星期一到星期五陈家这边带人去摆摊,星期六星期天她去摆摊,她想把“陈记发糕”这个名声打起来。

陈伟平有些犹豫:“那地里的庄稼该怎么办?”

农民就是指望着地里的那点东西吃饭。

“并没有让你们一家子全部去啊,比如你在家做好,咱妈咱嫂子一块去卖也可以啊,要不了多少时间,一会就回来了。”

她说出的金额数目让大嫂汪莲心里蠢蠢欲动,小儿子刚出生,女儿明年也得准备准备去上学了,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只靠着地里的那些庄稼勉强只够糊口,公公婆婆年纪越来越大,还有小姑子小舅子以后上学的费用,成绩优异怎么可能不供?这又是一大笔钱。

“大妹说的对,这个活又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在家把发糕做好,不做那么多就行,一卖完咱们就回来,时间不固定。”

孩子还小,她也不能一直待在外面。

陈母见儿媳这么说,心也开始痒痒,半天就可以赚十几块钱,一家子一个月的生活费就出来了,这谁能不心动呢?

最后还是陈父一锤定音,卖可以,但是每天只卖六十个,卖完就立马回家,抛弃成本,净利润也有八块钱,八块钱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咱们又不会做发糕。”

陈伟平开始犯难,他不会做发糕,他只会干农活,这样子一下子跨专业,有点痛苦啊。

“这有啥难的,我把上次邻居大娘说的那个方子抄在纸上的那张纸带来了。”

幸亏江盼籽当时做了笔记,不然这不就忘的干干净净。

陈母接过纸张,上面标注的特别清楚,比例和用水量和上锅时间,江盼籽把所有的事情都巨细无比的写在了上面。

“这有啥难的,配方都有了,家里的面就是现成的,咱们吃完饭就干。”

这些东西对于勤劳的家庭主妇来说!都是信手拈来罢了。

不过这说干就干的脾气,陈贵兰倒是继承的很好,江盼籽也是随了她们陈家。

有一股倔强劲。

饭后按照纸上的配方,试了两次,第二次就成功了。

尝了尝舅舅舅妈做的发糕,陈贵兰竖起了大拇指。

“真好吃!比我妈做的还要好吃。”

“是吗?,那可能是因为用了山里的水,所以更加甘甜。”

陈家村位于山脉脚下,村子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清澈见底,里面的水都可以直接舀起来喝的程度。

所以陈家村家家户户都可以用这个水洗漱食用。

江盼籽脑子里灵光一动,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卖点。

她活着的时候,市场营销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做那种保健品还是什么的,骗人不就是运用了这点,把自己公司的产品宣传出去。

她在院子里找了块木板,拿木炭写上“陈记发糕”,旁边打了个小括号(天然温泉水揉面)。

她把想法告诉了舅舅舅妈,虽然他们不理解江盼籽说的是什么意思,但还是照做。

“他们要是问你们,你们就老实交代这个水是咱们陈家村的温泉水,比较甘甜和对身体好。”

本来就是实在话,是山上的泉水。

吃完饭,一家人又聊了聊未来的规划,江盼籽心知,以后的发糕市场定会饱和,怎么样能维护住客户才是重中之重。

说到底还是味道和价格的问题,保持真材实料和稳定的价格,人人都吃得起就没问题了。

还得扩充一下新的品种,江盼籽想先卖发糕起家,然后开个早点铺子。

湖北的早点可有讲究了,过早是湖北地区对吃早餐的俗称,“过年”“过节”一个过字体现的淋漓尽致,表示湖北人对早饭的重视程度。

热干面、粉、三鲜豆皮、糯米鸡之类的都可以慢慢学,慢慢的增加品种!现在只是第一步。

陈贵兰告诉陈伟平和汪莲,要去电影院那里卖,要是电影院那个售票员起疑,你就说是亲戚,只卖星期一到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我在去和她解释。

吃完晚饭,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在一起收拾碗筷,该洗碗的洗碗,该扫地的扫地,各司其职。

江盼籽拿着抹布在屋里擦桌子,陈贵兰在厨房洗碗,陈伟平在扫地,见陈贵兰不在,江盼籽鼓起勇气,悄悄地挫了挫陈伟平的胳膊,陈伟平看向她,只见她把手指头放在嘴唇上,示意他不要大声说话。

“怎么呢?妮儿,有什么事吗?”

陈伟平低着声音问道,江盼籽勾勾手把陈伟平拉去了后院。

这也是她计划中的一部分,陈贵兰若想离婚,这便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她需要支持和后盾,她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为陈贵兰寻找她的支持力量。

“舅舅,如果我妈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