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源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至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欲,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天机子详细的为三少爷讲解道家起源,与释义经文。三少爷认真领会。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
道家的思想深邃而广博,它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原则。它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即人应遵循客观规律,法天、法地、法自然。
“天人合一”是道家追求的另一种境界。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主张“致虚守静”,追求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统治者都曾以道家 思想治国,创造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
道家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与自由的思想。它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摆脱物欲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我。
听到这理,三少爷一脸迷茫,道家讲究出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师父又为什么困守此地六十年,如此执着?
天机子似乎知道他心中所想,笑道:“今天天色已晚,你们先打坐休息,你消化消化,明日为师为你讲师承,解你心中困惑。
三坐盘坐入定!调整内息,进入物我两忘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