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三少爷皇宫面圣,九公主赐爵赐婚(1 / 2)

深夜,皇宫。

三少爷黑衣,黑巾蒙面,脚尖轻点宫墙,如夜鹰一般掠入,内宫大内高手不少,三少爷不敢在高处飞身急掠,容易被发现,西厂锦衣卫多数都配有机弩,一但被发现,瞬间就会成为箭靶子,这倒也不是最担心的,最怕的是惊动宫内大宗师魏貂寺,不仅事情办不成,能不能全身而退都不好说。三少爷穿廊过桥,利用鬼影步飘逸的步法,轻轻的闪避巡查的锦衣卫。他放开内息探查附近人员的脚步声,呼吸声,总能很巧妙的躲开。依据大内侍卫统领罗三刀提供的宫内地图和皇上此时可能在的地点,一路还算顺利的摸到御书房。

御书房内崇祯皇帝愁眉不展,后金犯边频频,边军连战连败,目前就神机军,忠勇军尚能守住燕云武州一线,而内患则让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天启七年:王二造反——揭开末代烽烟的序幕

天启七年(1627年),陕州大地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连年的旱灾使得土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们食不果腹,生活陷入了绝境。澄城县的知县张斗耀不顾百姓死活,仍然严催赋税,激起了民愤。在这绝望之际,一位名叫王二的饥民挺身而出,他团结了数百名同样走投无路的乡亲,手持锄头、镰刀,冲进县城,愤怒地杀死了知县,这一壮举如同一声惊雷,瞬间点燃了陕州乃至全国的农民揭竿而起之火。

王二的造反迅速得到了各地饥民的响应,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英雄豪杰相继加入,他们率领着饥民组成的义军,转战于陕州、山州一带,逐粮就食,与官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反军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凭借着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逐渐壮大,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崇祯九年间:李自成造反。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军中的佼佼者李自成逐渐崭露头角。他出身贫寒,早年因驿站改革而失业,后投身起义,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魅力,逐渐在义军中树立了威信。崇祯十三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反军队伍迅速扩大,达到了百万之众。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建立了政权机构。次年,他亲率大军攻破陕州,建立了大顺政权,并挥师北上,直指京城。已经威胁到京城安危

张献忠造反——大西政权的建立与抗争。他在起义初期便以勇猛著称,转战于湖广、四川等地,屡败官军。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下武昌,自称大西王,并在次年进入蜀地,建立了大西政权。他在成都称帝,颁行新的历法、货币和科举制度,试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朝廷因内乱和农民起义造反已失去对大片土地的控制,财政已经陷入瘫痪。而尚在控制中的直隶,燕京却在魏忠贤掌中,以前是皇命难出京城,如今皇命已难出皇宫。先皇留下来的这个烂透了的朝堂和江山,他不是没想过励精图治,重振大明,初期他也重振朝纲,整顿吏治,休养生息,勤政有为。奈何魏忠贤势力已成,少数敢于执皇命的忠良贤臣都被东西两厂锦衣卫下狱,迫害致死,自己身为皇上,却无可奈何。

如今内忧外患,自己和整个皇族都身陷囹圄,难道大明就要亡在自己手中?自己有何面目九泉之下见列祖列宗?所以他自己拼死一搏,下密诏,召神机军,忠勇军进京勤王,与魏忠贤撕破脸皮,看看此贼敢不敢公然造反?目前看来赌对了,虽然皇宫比以前控制得更紧了,但阉贼也没有逼宫篡位,他也知自己是刑余之人。崇祯皇帝正思绪万千。殿外传来数声轻响,正是三少爷靠近御书房后用天脉银针刺穴,放倒一众守卫和太监宫女。身影一闪进入御书房,对崇祯皇帝大礼参拜:“臣太子少保,神机军督军参见皇上,臣救驾来迟,请皇上恕罪”。崇祯皇帝心中大喜:“爱卿快起,朕盼卿久矣”。君臣二人礼毕,皇上赐座,这才仔细打量跟前这勤王之师的统帅,入宫救驾的功臣。见三少爷星眉剑目,面如冠玉,一身黑衣也掩饰不住的浩然之气,腰悬双刀,英武挺挺拔之极。

三少爷低眉顺目,恭谨的将勤王之师的计划及进程一一向皇上奏明,并分析目前的京城及皇宫的态势,最后向皇上奏陈:“皇上,勤王必功成,臣已有九成胜算,但铲除魏忠贤,保护皇宫和皇上的安危,臣如实启奏,目前臣只有五成胜算,杀魏阉,铲奸党不难,难的是以魏忠贤为首的奸党狗急跳墙,危及皇上和皇族安危。臣恭请皇上出宫暂避,待铲除奸贼后再回宫,请皇上恩准”。

崇祯皇帝沉吟不语,良久摇摇头,缓缓说道:“卿所奏皆在情理,但朕不能走,大明自太祖以来,就没有逃跑的皇帝,朕不能学宋徽、钦二帝,亡国亡家。朕在这宫中就是忠君之臣,爱国之民的主心骨,天下士子士气之根本。真是大明在朕手中亡了,朕愿为之相殉,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三少爷见皇上说得决绝,也不禁动容,知再劝无益,遂继续奏陈天下之势:“皇上,今天下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待臣清君侧后,望皇上体恤民生,休养生息。后金犯境之忧,臣愿率军戍边为君分忧”。崇祯皇帝点点头:“朕何尝不知天下黎民百姓之苦?朕也想励精图治,奈何魏贼势大,皇命不达。今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