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不能长大(二合一)(2 / 3)

“方丈为何要将他们从骨肉血亲身边夺走,强行让他们在慈云寺中学佛呢?此等违背天理人伦之事,方丈就不怕遭天谴吗?”

“这就是问题所在。”

灵善和尚长叹一声,“施主乃是修道之人,当知子非鱼的故事。施主不是他们,怎么知道他们喜欢待在血亲身边?又怎么知道,他们不喜欢学佛呢?”

“方丈此话怎讲?”

灵善和尚带着宋亦上前,用手指着其中一个男孩道:“那位脸上布满疤痕的唤作明心,其父乃是城中某个酒楼的掌柜,家境殷实,却经常滥饮,曾在醉酒后亲手勒死明心之母,还以绳索绑缚明心,强迫其在旁观看。”

“明心本想逃跑报官,但官差却被酒楼掌柜买通,把他送了回去。自此日夜被掌柜鞭笞辱骂,脸上的疤痕也是这么来的。”

“老衲听香客诉说后,不忍明心受此劫苦,问过他愿意皈依我佛后,便遣僧众偷偷将他带上山来,潜心教导,以佛法抚慰心中苦痛。”

灵善和尚明明在说他的惨痛过往,明心的脸上却古井无波,只是非常平静道:“不经历如此劫难,小僧也不能被佛祖度化。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因果由心生。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

宋亦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况。

僧不言名,道不言寿的规矩宋亦还是懂的,并没有去追问明心的姓名,但与十二律卷宗中酒楼掌柜丢失幼子二虎一案完全符合。

如此说来,灵善和尚故意清除痕迹,防止幼童父母报官追查,也情有可原。

老和尚又指向一个女童道:“明净亦是如此,其父欠了巨额赌债后逃得不知所踪,其母只好卖身为娼,一边还债,一边抚养明净长大。”

“可其父却突然回来,不仅抢走了准备用来还债的银子,还准备把明净卖到烟花之地,逼得其母走投无路下自缢而亡,还准备把明净一同带到极乐世界。”

“幸得僧众及时解救,带回寺中。虽然慈云寺自有清规戒律,不得收留女居士,可将明净还给她的生父,无异于亲手将这无辜的孩子推入无间地狱中,老衲岂能忍心?”

“故而明知此举是破戒的行为,老衲还是收留了明净。若佛祖要降下惩戒,老衲也甘愿受罚。”

明净上山没多久,似乎还没有从过去的阴影中完全走出,虽然还勉强保持着打坐的姿势,眼中却已泛出了泪花,瘦弱的身子也控制不住地战栗。

宋亦默然地听着老和尚为他讲述这些幼童的来历,心中百味杂陈。

在大周王朝所处的年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那一套,乃是不可撼动的道理。

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力度,可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已。

大周律法不仅不禁止民间卖儿卖女,为奴为婢。

就连闹出了人命,打死了自己的孩子,官府也只是小惩大诫一番,不会过分追究。

别说是大周王朝,就是法律相对健全的后世,又有多少儿童遭遇过家庭暴力呢?除了忍耐以外,又有什么其他办法呢?

灵善和尚一边安慰着明净,一边对宋亦道:“这样的事情数之不尽矣,官府却毫无作为,老衲只能出此下策,事后抹除痕迹,让官府以为这些孩子是被拐走,才查不到慈云寺中。”

“老衲不是佛陀,未能净光明心,亦未能尽所有智,只空有一颗慈悲心而已,只能尽些微薄之力,暗中救下这些孩子,于天下众生却不过沧海一粟。”

“施主若有神通,能解众生苦厄,老衲愿立刻坐化,以戴罪之身不入塔林,来偿还果报。”

宋亦听后,终于长叹一声,向灵善和尚深施一礼。

就算宋亦无法成为这样的人,起码也会对这样的人抱有尊敬。

“往日对大师多有不敬之心,甚至多有怀疑,今日方知大师慈悲,宋亦错矣。”

灵善和尚侧身避让,微微摇头道:“好心办坏事时常有之,老衲尚且不知自己是否做错,不过是想种下善因而已。”

宋亦道:“灵善大师大慈大悲,日后若有机会,晚辈也会尽些微薄之力。”

宋亦想得很清楚,先把此事告诉楚鸾,日后等去帝都的时候,再找机会见见当今皇帝,提一下这件事。

毕竟自己是九霄传人,这点面子还是有的。只要皇帝不想着长生不老,宋亦还是愿意跟皇帝坐下谈一谈。

灵善和尚低眉垂首,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老衲代苦难众生,谢过施主。”

……

从慈云寺下来的路上,宋亦一直在思索今天发生的事,不知为何,总有些不和谐感萦绕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一个是慈云寺后山的幼童数量,和十二律卷宗里的失踪幼童的数量根本就对不上,少了一大半左右。

这些孩子被灵善和尚收养,那么其他孩子又在什么地方?

第二,根据灵善和尚的说法,每次接幼童上山的都是慈云寺的僧众。但昨天蒋六指却说,做这件事的可能是城西的懒汉贾三儿。

那么问题就来了,两批不同的人,却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套“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手法作案,宋亦不相信有那么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