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宗正寺(1 / 2)

念春娇 唯一 1049 字 1个月前

大雍建国时间尚短,毕竟不足百年,就算是起初的皇室人口不丰,到如今几十年下来,也算是颇有成就了。

得益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诸多读书人的人生追求。对于已经站在数以千万人之上的有抱负的帝王来说尤其如此。

但正如“清官不能制其家事”一样,一统天下的君王在面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庞大氏族时也有困难。

为了实现太平天下的治国理想,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到李政这一代时,皇室的庞大压力已经开始显现,如果他在位期间不能解决这一大麻烦,那么就等于是留给了自己的儿孙后代一个巨大的吞金兽。

但是要如何解决这一庞大的压力,的确是个难度。

历朝历代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李政想要一下子就甩掉这么大个包袱,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是真地痛下杀手做了,那么也会落人口实,会指责李政容不下族人。

这可不是什么好话。

身为帝王,若是连自己的亲族都容不下,那岂非成了一个笑话?

那让朝臣们如何还敢真心为圣人卖命?

天下百姓又怎会相信一个无

情无义的帝王?

所以,孙无伤的反对,也并非全无道理。

只是,孙无伤之所以被李政讨厌,原因就在于他只知道站在客观角度上来指责帝王,却不想想帝王这么做也是出于大局着想。

谢初夏眼神闪烁,似是在自言自语。

“皇室宗亲们也都是李氏族人,只是到底是皇室,与普通家族不同。就像是我们谢家,我祖父虽然德高望重,但他并非是族长,管理族亲以及一些祭祀、祭田、族学等一众事务的,还得是族长。否则我祖父岂非是要被累垮了?”

就是这样一番看似无心之语,却提醒了李政。

李氏起家,自然也并非是草莽出身。

他们当年也曾是公爵世家,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又逢天下大乱,这才举旗兴兵。

李氏,自然也是有族长的。

只是,如今的李氏,毕竟是皇家,所以再用族长来约束宗亲,似乎是不妥。

更何况,到了李政这一代,已经有一些李氏族人属于旁支了。

“卿卿当真是朕的福星!朕知道应该如何约束那些人了!”

李政话落,便又兴冲冲地返回了太极殿,谢初夏还要再留人,又想着还是先让圣人办正事吧。

“秦溪,一会儿吩咐膳房那边,给圣人做一些清火的甜汤送过去。”

“喏。”

没多久,宫中便传出消息,圣人有意成立宗政寺,专门负责监管所有皇室宗亲。

太极宫中,多出一宫殿,名来宗政殿。

李政在与几位长辈们商议之后,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出任宗政殿的最高官员,但一段时间后,人们通常都会称呼宗正寺卿为大宗正。

宗正寺暂且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丞二人,从六品上

为何要称为大宗正呢?

因为李政下旨将部分皇室宗亲迁至太原府。

这一部分宗亲,其实也就是与李政这一脉已经远了一些,算是旁支了。

没有了这些人宗亲的压力,那么朝廷对于供养皇室的任务自然也就减轻不少。

当然,迁至太原府,也不是白迁的。

正好先前李政还处置过太原府不少的大族,借机收回来不少田产。

此次命他们迁出,李政出手也还算是大方,直接给拨了两千亩的良田给他们。

皇亲的良田,自然是不需要缴税的。

如此,李政只是一次性出了两千亩的良田,并赐下十万贯钱之后,便等于是彻

底地甩脱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

按人口计,此次迁至太原府的宗亲,连老带小,竟有千余口。

别的不说,光是这千余口人一天的嚼用,就得是多少银钱?

李政都想好了,若是再过若干年,家族人丁繁衍众多,那就再往外迁,而且在当地还会再设立宗正寺的分属,这可是既能监管他们,又能安抚地方。

而太原府那边的宗政司则是只安排一位少卿,二位丞即可。

说白了,就等于是在那里设了一位分支的小族长,这样有什么要紧事,也可以及时上报给大族长,平时无事时,只负责管着这些人的言行也就罢了。

如此一来,没有人能说李政一句不好。

毕竟两千亩的良田赏赐给你了,而且还有上百名的战俘奴隶也赐给你,再加上十万贯钱。

不少了!

况且,这千余人也并非都是赤手空拳地过去,个个都是有家底儿的。

就算是没有李政的这些赏赐,他们也饿不着。

但是有了李政的这番安排,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可挑剔地,乖乖过去过日子就行。

这一下子在京城少了这么多人,几处府邸也就空出来了。

当然,对于热闹繁华的京城

来说,少一千多人,似乎也看不出什么来。

该满堂的酒楼照样满堂,该摆摊的小贩们照样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