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溶解(1 / 2)

挖了有一个多小时,前面的土层越来越湿。

“特么的,不是挖偏了吧!”

心里顿时有些发慌,赶忙拿起一旁的罗盘仔细看了看,位置是对的没偏,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但是这越来越湿的状况也是个大问题,虽说不会有坍塌的危险,但是这浓重的湿气对人体可太不友好了,待久了指不定会染上什么毛病。

“师父,前面越来越湿了,是不是得搞点石灰吸一下啊?”

“恩,前两天西昌这边接连下雨,湿气大正常,你上去搞几袋石灰下来。”把头皱着眉头,手中继续叮叮咣的敲打豁子板。

“师父,你连石灰都准备好了?你真是神机妙算啊!”

把头瞪了我一眼,

“少扯淡,赶紧去。”

我点点头,不敢耽搁,快速地沿着洞壁爬了上去。

来到上面,我东找西找了好一会儿,才在角落里看到那几袋石灰。

我咬着牙,费力地将石灰搬到洞口,然后绑上麻绳,慢慢的给放了下去。

等全部石灰放了下去,我又在旁边的背包里翻找了一番,拿了几个防毒口罩,这才慢慢的抓紧麻绳,顺着麻绳下洞而去。

来到下面,喘了几口粗气,然后赶紧给他们几个发了口罩。

大家迅速戴上口罩后,我开始用小刀划开石灰袋,谨慎地一点点把石灰撒在了洞壁上。

石灰接触到潮湿的洞壁。

发出“滋滋”的声响!

冒出一缕缕淡淡的白烟!

随后,我费力地拎起一袋石灰,慢慢地拉到了最前面,仔仔细细地铺了一层石灰。

做完这些,我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

“好了,阿子咱俩继续!”

阿子点点头,又开始挥动手中的工具,继续挖掘起来。

挖掘的过程中,石灰的粉末飞扬起来,呛得人有些难受,但好歹湿气的影响减轻了不少,我们的动作也逐渐加快了些。

后半夜凌晨三点……

四周万籁俱寂。

只有挖掘的声音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回荡。

阿子咬着牙,使劲地挥舞着旋风铲,汗水如注般从他的额头流下。

我坐在一旁,气喘吁吁地休息着。

没多久,就听“咣当”一声传来,在这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响亮。

听到这个声音,我兴奋了起来,赶忙起身跟着快速清理最后一层土。

很快,一层青砖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我仔细打量着这层砖石,心中不禁一阵激动。

有明朝砖,还有清朝砖,它们的差别清晰可辨。

明朝的青砖质地更为细密坚硬,颜色青中带黑,砖面上的纹路较为简洁大气。

而清朝的青砖相对来说质地稍显疏松,颜色略浅。

目前还没看到其他朝代的砖层,要知道这上面的古塔最早可是南诏国在唐代时期建的。

虽然不知这地宫确切是什么时候建的,但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了。

想来上面的白塔倒塌过几次,这地宫也跟着遭受劫难,所以这地宫的青砖才会混杂着不同朝代的砖石。

我继续仔细看着,发现有一块明代青砖上还带有当时制造工匠的名字,青砖上清晰刻着“工匠陈永年”的字样。

在古代,为了保证建筑质量,通常会要求工匠在他们所制作的砖石上留下名字。

一旦建筑出现问题,便能快速依据名字追究责任。

“老大,你看这青砖之间好像是用石灰浆砌的。”阿子一边用手摸着青砖的缝隙,一边说道。

“恩,应该是的,里面还掺杂了些许糯米胶浆,不过还好,只要这层青砖不厚,咱今晚就能进去。”我皱着眉头,仔细观察着砖缝。

“玉良,过来听一下这层青砖。”我朝着不远处的马玉良喊道。

马玉良很快跑了过来,他拿起旋风铲对着青砖认真地敲了起来,“铛铛铛”的声音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回响着。

一分钟左右后,他停了下来。

马玉良无奈地摇了摇头,

“三哥,这砖层大概有四五层厚,咱今晚怕是进不去了。”

一听马玉良这话,我心里一沉,完犊子,这算盘算是打空了。

这时把头走了过来,看着眼前的青砖层说道:

“算了,先将就敲着,等天亮了去搞点硫酸加醋给它溶解一下,明晚应该就能进去了。”

“把头,这硫酸加醋能行吗?会不会太危险了?”阿子一脸担忧地问道。

把头拍了拍阿子的肩膀,

“不用担心,做好防护就行了,也不是需要一直待在这里,等天亮了把东西搞来,在这里挖个凹槽,然后倒进去就行,等晚上再来的时候,估计也溶解的差不多了。”

阿子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的忧虑稍微减轻了一些,

“恩,我明白了把头。”

这硫酸的腐蚀性强,能和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从而溶解它。

至于糯米胶浆,虽然比较顽固,但在硫酸和醋的作用下,也能被一定程度地破坏。

不过,仅仅靠硫酸加醋可能效果还不够理想。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