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出来,陈楠也是松了口气,苏晓艳看他虚弱,带着他去吃饭。
早上他们就喝了碗红薯粥,说是粥,一大半都是红薯,米都没几粒。
凤栖坪家家户户都一样,除了操持几亩水稻,剩下的就在旱地山边种上红薯。
这东西在收成不好的时候能填饱肚子,饿不死人,还能拿来喂猪,但也卖不出几个钱。
苏晓艳也种了两分地的红薯,家里昨晚吃的忆苦饭,就是红薯块加红薯苗。
连续两顿的红薯,又消耗了不少的体力,让陈楠想吃肉。
苏晓艳也饿了,一进小饭馆,就让老板来两碗面。
“吃什么面?热炒,给我来一碗红烧肉,大份的,再来一盘韭菜炒鸡蛋,有排骨汤吗?”
饭馆老板见来了大客户,连忙说到,“冬瓜排骨汤,早上炖的。”
“给来一盆。”
苏晓艳忙说:“这得花多少钱啊?”
“就十来块钱的事,花不了多少。”
陈楠让她安心,这不手里还拿着何寿先和刘淝的赔偿金吗?都快两万了。
红烧肉五块四,韭菜炒鸡蛋八毛,排骨汤就来一盆,那也才四五块。
苏晓艳还有担心的地方:“你说,我们从刘淝那拿了一万多,他不会报警吧?”
“他敢报警,他那小儿子就别想要了。”
陈楠老神在在的安慰她:“你现在怕了?刚才还张嘴就要五万?”
“那不是看你伸出五根手指头吗?”
“我那是随便比划来着。”
苏晓艳吐了吐舌头:“那,他不报警,他
不说认识县公安局的人吗?”
陈楠给她分析:“认识?我还认识县长呢,你不也见过吗?他来县中视察的时候,还跟我握过手呢。认识就有用吗?刘淝是个没本事的人。你想吧,你要是教导主任,想让外甥朱卫平做个老师,是多难的事?还要向我下药?”
苏晓艳懂了:“他怕得罪人?”
“不单怕得罪老师,还怕上面给他扣帽子。他要有后台,就是强行弄个编制给朱卫平,那算个什么事,有人告他他也不怕。要有能力,能摆得平学校的同事,能服众,也没人会说什么。”
刘淝这类人,陈楠见的实在太多了。
纯粹的庸人,靠熬资历上来的,也就是个临时工,基本就只能干一任,等找到合适的人,就得把他调到别的地方。
这一解释,苏晓艳总算放心,兜里揣着的钱也不烫手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几分,一顿饭吃得很是舒心。
但那份红烧肉一大半还是陈楠干掉的。
也不知怎么搞的,就想吃肉,估计跟停药后身体的自然反应有关,需要补元气。
结了账,陈楠喝着汤,苏晓艳才问:“那校办工厂呢?要来干嘛呢?”
“晓艳,你说刘淝那一万多哪来的?”
苏晓艳一愣:“不都是人家托他办事送的礼金吗?”
“他能办什么事?提拔人?学生入学?那事他都办不了,或者办不好,走他的门路不如直接去找校长。”
陈楠啃掉最后一根排骨,擦了把嘴说:“78年的时候,国
家号令全国各地学校开源节流,兴起学校办工厂的热潮,县中也不甘落后,81年从外面买了几台机器。但别的学校有技术有人材,县中呢,只能搞些食品加工、销售。”
苏晓艳想起来了:“是了,你那时还想让我进厂来着?”
陈楠说:“嗯,但学校的心思不在上头,向县里申请了十多万经费,除了买机器用的钱,生产成本投入不到一万,剩下的钱全进了校领导的腰包。”
“他们就不怕被人揭发吗?”
“敢做当然就不怕,问起来就是一笔糊涂账。当时的财务也早就去了外地,人都找不到了。”
苏晓艳听得直摇头。
县中的校领导可说整个烂透了。
“那我们拿下校办工厂做什么?”
“他们做不来,我们可以做。”
“做什么?”
“卖红薯干。”
苏晓艳张了张嘴,喃喃道:“能赚钱吗?”
改革开放初期,有人说遍地是黄金,机会多的是。
可后面一句话,往往有人没说,或是说了也没人听,就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不然个个都是资本家,哪还有什么平民百姓。
陈楠是准备好了。
但先要解决交公粮的事。
陈楠和苏晓艳去粮油公司的门市部。
一问才知道,门市部只有精米和杂粮,不卖谷子。
粮站那边收的却是谷子。
“要谷子?想回去自己打来吃?”
柜台后说话的男人长得一副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