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内阁是从老四开始强大起来的?”
朱元璋一愣,旋即便将目光落在了朱棣的身上,顿时朱棣便头皮发麻、
“父皇……”
朱元璋摆手,示意朱桢继续说下去。
朱桢轻咳两声,这才继续开口,
“父皇,您废丞相,罢中书省,成立六部,将权利有条理地进行分割,使得中央在此制度下,极大的加强了对民间各种事宜的掌控程度,从而减轻了官僚集团对皇权的威胁,为了避免丞相制度卷土重来,更是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虽然您殚精竭虑,为大明兢兢业业,但却终究是人力有限,于是仿照宋朝制度,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机构,并由大学士担任职位不过,您所设立的这些,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阁。”
“直到四哥即位后,内阁才算是真正成立,他任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员参与午门内的文渊阁的工作,这些编修、检讨、讲读等官员不设置专属的办公地点,不隶属于任何部门,对于六部奏报也没有发表意见和决定的权利。”
“四哥加之好战,更喜御驾亲征,如此一来朝中无人监政,这六部便成为了皇帝的眼睛,将朝中的大事小情第一时间送到四哥的手中,加强了信息的流通效率,这便是永乐时期明代六部的另一大作用。”
听到这里,朱元璋缓缓点头,眼底多出了几分的赞赏之意,“你这小子,倒是有几分治国之能,不愧是咱老朱家的好儿郎!”
虽然从朱桢的这一番话中,老朱已经隐隐感到了朱棣对于皇权的渴望,但不得不说,这内阁的作用,被朱棣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当时的内阁,不过只是个替皇帝起草诏书,为朝廷官员提供咨询的秘书机构。”
“既然如此,那这内阁的权力,为何到了后期如此之大?”一旁的朱标问道。
朱桢摇头,“利欲熏心,贪念使然,这贪欲足以在极为简短的时间内,使一个为官清廉之人,化为欲望的傀儡。更何况,当时的内阁,伴随着四哥的亲近,手中权力不断上升,永乐中期以后内阁逐渐发展到拥有掌管六部的权力,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到了明世宗嘉靖时期,内阁的权力已经发展到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武英殿大学士严嵩为此专擅朝政二十余年。”
砰!
朱元璋拍案而起,瞪着那还躺在床上的朱棣,眼底怒意森然,“孽畜,都是你干的好事!”
朱棣一脸无辜,“父皇,这内阁开始您一手建立的,若论起来,这根源在您。”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抄起了鞋底子,作势便要朝朱棣抽去。
一见老朱如此,
朱桢和朱标立刻上前,挡在了朱棣身前,“父皇息怒,这内阁的权力壮大,也不是四哥所愿意看到的,更何况,他现在还有伤在身!”
一听这话,老朱顿时哑火,愤愤闷哼一声,接着啪的一声,将手中的鞋底扔在了地上,“本身咱就没想打他。”
朱棣:没想打,你干嘛抄鞋底?
“来老六,你给咱好好讲讲,这内阁中到底还出过什么样了不得的大人物!”朱元璋冷哼道,后槽牙咬的咯吱作响。,
朱桢点头,继续开口,“这内阁之中最突出的人物当属洪熙、宣德到正统时期担任内阁成员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时称“三杨”。他们在担任辅臣期间,功勋卓著、政治才能惊人,不但安定边防,还整顿吏治,使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至此大明走向鼎盛发展的道路,并使原本只是属于皇帝私人咨询机构的内阁成为拥有丞相权力的机构。”
“但是由于,您规定了朝廷事务的决策权必须是皇帝自己本人,内阁的主要权利只能是参政权,六部主要是行政权,地方上分别承担布政使司等,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三权互相制约,阁制度也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分别出现了严嵩、张居正那样大权在握的内阁首辅。即便皇帝多年不上朝,内阁制度按照规定的流程办事,这两位皇帝躲在幕后,只处理朝廷的重大事务,看上去好似“怠政”,实际大权一直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听到这里,朱元璋缓缓点头,眼中多出了几分欣慰之色,这就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政治清明,民风淳朴。
不等他说完,朱桢便再次开口,“然而,内阁首辅这一重要职务,却并不是由皇帝亲自决断,而是朝廷官员推荐,皇帝最终行使决定权。这样就催生了大明中后期不同党派的竞争。为了争夺首辅这一权力,相互斗得死去活来,本来想用这种制度让朝廷政治清明一些,结果却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更使得社会危机四伏。”
一听这话,朱元璋顿时脸色一沉,沉声问道,“所以,这也是司礼监披红之权形成的初衷?”
朱桢点头,“正是,眼见内阁权力越发强势,皇帝担心内阁权力过于大,赋予司礼监太监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