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血战王城(1 / 3)

西伯利亚总督库楚姆汗并非对罗刹人完全没有防备,但他确实也没想到,罗刹人竟然敢如此的大举进攻!

两国的《和平条约》墨迹未干,草原上罗刹人的残尸败蜕还没有完全被秃鹰野狼吃光,他们就敢大举来犯?

难道沙皇不怕大明的怒火吗?还是他们的武器有了长足的进步,觉得自己又行了?

库楚姆汗布置在乌拉尔山脉下的巡逻骑兵队人数只有一千人,与迎面冲下来的罗刹骑兵人数悬殊,抵挡不住。

好在这一千人作为一线的防守人员,手中持有的都是大明最先进的连发火枪。

仗着武器的优势,这一千巡逻骑兵左冲右突,总算是没有被围歼,突围了一半人出来。

因为马匹被击中,自知无法逃脱的士兵,拼命将手中的火枪扔给了同伴,让同伴带着突围。

因为他们很清楚,大明对罗刹最大的优势就是连发火枪,而整个西伯利亚也只分配了三千把火枪,十分珍贵。

落在罗刹人手中一把,西伯利亚军队就少一把,一正一反,双方的实力差距就小了两把!

有的枪没能被同伴接到,摔落在地上,落马的士兵连滚带爬地冲过去,抓起火枪,双手抡圆了,狠狠的砸在地上!

一下、两下,把枪管砸弯,然后打开枪膛,抓起地上的泥沙,使劲往枪管里灌,让弹簧和撞针都被卡住。

当亚历山大首战告捷,打扫战场的时候,才发现掉在地上的大明

火枪,竟然一把能用的都没有!

他恼怒之极,本来想着以战养战,升级武器,现在看来这个理想有点悬了。于是他下令,将还没死的西伯利亚士兵统统杀光!

然后他率领着大军,毫不停留地直扑库楚姆汗的大本营,一路上看见不少牧民和四散奔逃的羊群,他都没有停下来去抢掠杀戮。

因为他知道,西伯利亚太大了,他如果以抢掠为主,那会给库楚姆汗留下足够的时间,或逃跑,或求援。

而一旦宣大一线得到消息,草原上的骑兵源源不断地赶来援助,局势就会变得比较麻烦了。

虽然萧风、戚继光和李成梁这战场小三样不在,亚历山大自信能对付一切对手,但他毕竟只有两万人,死一个少一个。

他很清楚,除非自己大获全胜,占领整个西伯利亚,而且不列颠那边战事顺利,否则沙皇是不会派一兵一卒来支援的。

所以亚历山大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擒获库楚姆汗,然后挟库楚姆汗以令西伯利亚,向大明要求独立。

只要以库楚姆汗的名义,让西伯利亚独立了,大明就没有借口出兵来打了,否则会让其他藩属国怀疑,当初库楚姆汗是被逼将国土并入大明的。

带着这样的美好愿景,亚历山大的队伍飞快地逼近西伯利亚曾经的王城,如今的总督府。

说是王城,其实固定的建筑物也不过是一座中型城市,因为西伯利亚之前本身

就是游牧国家。

库楚姆汗平时也都是带着帐篷四处巡游的,只有当西伯利亚遇到危难之时,他才会在王城中坐镇指挥。

突围的巡逻骑兵比亚历山大更早地冲回了王城,向库楚姆汗报告了罗刹大队人马入侵的消息。

库楚姆汗虽然吃惊,但还是迅速地做出了反应。他一方面让附近的牧人和农人都撤进王城来,一面让人火速去大同城求援。

将人民撤进王城,一来可以减少伤亡,二来在守城时可以增加人力,三来可以将羊群等给养物资留在城内。

西伯利亚太大,王城太小,想要真正做到坚壁清野是不可能的。不过库楚姆汗也能猜到亚历山大的做法。

罗刹兵不会跑到远离王城的地方去劫掠,他们肯定会集中力量攻打王城,争取擒贼先擒王。

王城虽然比不上大明的城池那样坚固,但毕竟是有城墙的,城墙对骑兵的冲锋有遏制作用,配合城内的火枪,可以坚守更久。

时间拖得越长,对西伯利亚就越有利。因为大明的援军不管再远,总是会来的。这一点库楚姆汗深信不疑!

亚历山大紧追着巡逻队杀到了王城之下,如库楚姆汗所料,他连气也不喘一口,迅速展开了猛攻。

双方毫无试探,上来就直接开大,迅速进入白热化。城墙上枪林弹雨,打得城墙上的砖石碎屑横飞。

城内没有火枪的守军很多,他们用的还是弓箭。但箭矢在守城的一方,

因为居高临下,杀伤力也不小。

亚历山大充分发挥了火枪骑兵攻城的机动性,绕着王城飞奔,兜着圈子打,寻找王城最薄弱的环节。

因为城内的守军火枪有限,在这样快速移动的攻城部队面前,就会被拉得非常分散,威力大减。

而且西伯利亚的王城与大明的城池是无法相比的。游牧民族本身就不擅长建设防线,他们的城墙厚度和结实程度都比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