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年春,王志伟来到三国已经整整五年,蜀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粮食年年丰收,国家的粮仓装满了粮食,国库积累年年增长,军队经过改革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五年的休养生息,蜀国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隐隐有超越其他两国的趋势。
魏、吴两国对蜀国的崛起感到恐惧和嫉妒,他们开始联合起来,试图通过战争遏制蜀国的发展。
魏国的都城,宫殿的檐角上,铜铃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发出悠扬的声音。朝堂之上,魏国的文武百官齐聚一堂,他们的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与期待。皇帝坐在龙椅上,他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决断与智慧,他清楚地知道,这一次的联合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和解,更是为了遏制日益强大的蜀国。
吴国的都城,江水滔滔,拍打着江岸。孙权站在城墙上,眉头紧锁,同样感受到了蜀国的威胁。此次与魏国联合,丞相顾雍提出反对意见,在他的坚持下没有再说什么。他眺望着远方,目光穿透了云雾,仿佛已经看到了与魏国联手后的辉煌未来。吴国的将领们也在议论纷纷,这一次的联合将给蜀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两国的联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交涉与谈判。
魏都,天空似乎格外阴沉,丝丝寒意中夹杂着肃杀之气。在魏都的皇宫深处,一场关乎三国命运的重要谈判正在进行。魏国与吴国,两个曾经的敌对势力,此刻却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共同商讨着如何联手对抗日益强大的蜀国。
谈判桌上,魏国的使者司马懿面色凝重,这次谈判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魏国的未来命运。而吴国的使者则显得更为谨慎,他们清楚吴国与蜀国之间的恩怨纠葛,更明白蜀国丞相诸葛亮推行改革以来,蜀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大幅提升,实力不容小觑。
谈判伊始,双方就蜀国的军事布局、兵力部署以及战略意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司马懿详细分析了蜀国的地形优势、兵力配置以及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强调了蜀国对魏国边境的威胁,诸葛亮再次北伐只是时间问题。而吴国的使者则着重讲述了蜀国对吴国的骚扰和挑衅,以及吴国对蜀国的深深忌惮,对魏国的担忧。
随着谈判的深入,双方在分歧中逐渐找到了合作的共同点。魏国提出,可以派遣十万精锐部队,从北方发动攻势,牵制蜀国的主力。而吴国则计划派出五万水师从南方发起进攻,利用长江天险,直取蜀国腹地。双方还就联合攻打的时机、兵力分配以及战后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商讨。
谈判过程中,虽然双方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司马懿和吴国使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耐心。他们深知,只有放下过去的恩怨,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应对蜀国的威胁。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成了一项全面的合作协议。
协议规定,魏国和吴国将同时发动对蜀国的战争。魏国将从北方出兵,吴国则从南方进攻。双方将密切配合,共同制定作战计划,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同时,协议还规定了战后利益的分配问题,确保双方都能从战争中获益。
谈判结束后,司马懿和吴国使者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次合作将为三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而蜀国,也将在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难以理解,五年时间,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已超越魏国,国力强盛,民心归附,如若不加以遏制,必将成为他们的心腹大患。
两国的联合军事行动迅速展开。魏国的十万军队在长安集结后出发,越过险峻的山脉,在北面直逼蜀国的边境。蜀国东面,吴国的五万水师乘风破浪,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从南郡直取蜀国的腹地。两国的军队声势浩大,令蜀国上下震惊不已。
魏吴两国虽然达成合作,但内部的矛盾重重,各怀心思,相互提防,他们之间的合作并非无懈可击。
蜀国汉中,王志伟已从蜀都赶来坐镇指挥。他坐在中军大帐中,面对魏吴两国军队的联手夹击,羽扇轻摇、云淡风轻,他并没有丝毫的畏惧,只等魏吴两国联军到来。这些年通过军事改革,改进武器装备、提高士兵的战术素养、优化军队的指挥体系,使得蜀国的军队焕然一新,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对魏、吴两国的进犯,他心中充满了冷静与自信。他明白,战争的结果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而他,正是那个能够决定战局的人。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指挥蜀国的虎狼之师,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和平与安宁,开创一片新天地。
他早已派出精兵强将驻守蜀国的关键要地,布置了大量的石雷和十五厘米铁雷,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确保魏吴联军无法轻易突破防线。同时,利用蜀国地势险要的优势,在险要之处设下埋伏,石雷、铁雷静静地潜伏在泥土中,准备给敌军以迎头痛击。
一个特种兵中队已悄无声息地潜入曹军后方,按王志伟的计划展开行动;另一个特种兵中队已在吴兵周边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