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改进农具,兴修水利(1 / 2)

在刘禅和大臣们的支持下,王志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用了半年时间才完成减轻税赋,让利于民的工作,这得益于健壮体魄的支撑,却让刘禅和一众大臣心疼不已,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才放下这边的工作,督促蒋琬盯紧各地降低税赋工作落实情况,紧接着就投入到农具改进工作中去。

王志伟在汉中明察暗访时就发现,蜀国的农具主要有犁、耙、镰刀等基础工具,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农业生产需求,但在生产效率和功能上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王志伟深知农业乃国之根本,农具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他不仅亲自考察各地农耕情况,还从全国各地请来能工巧匠共同研究新式农具。

首先从改进犁入手,通过增加犁的曲率和宽度,结合现代力学原理,采取流线型设计减少土壤阻力,增加耕地深度,提高耕地效率。

在王志伟的主持下,充分利用蜀都的铁匠和木工资源,制作农具原型,反复进行小规模的耕地试验,收集使用数据和农民的反馈,多次调整犁的曲度、宽度等设计参数,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一款结合众人智慧的新型农具犁终于问世,它具有更深的耕作深度和更快的耕作速度。根据在地里的试验数据,耕地效率比过去提升了约50。农民们对此赞不绝口,纷纷感慨丞相的良苦用心,并把新型犁称为诸葛犁,感谢丞相为改进农具作出的贡献。

刘禅得知后,龙颜大悦,对王志伟大加赞赏,并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型犁,让更多百姓受益。

王志伟让费祎在农业部专设农具司,负责全国农具的研究开发和改进工作。并将这次从全国各地请来参加研究改进犁的8名能工巧匠转为农具司技术官员,到吏部办理入职手续,正七品。这可把8名能工巧匠高兴坏了,一夜之间,成为政府官员,吃上了皇粮,这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心里更加崇拜、感激王志伟,因为犁的改进主要是王志伟的构思,并画出图纸交给他们,他们只是反复试验并提出修改建议,从中受到启发,受益匪浅。他们在以后的农具开发、改进中更加努力,成为蜀国农具制造的领军人物。

王志伟并没有停止脚步,他深知仅仅改进犁还远远不够。接下来,他把目光投向了广泛使用的耙和镰刀。

在调研中,他发现传统的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堵塞,影响作业效率;而镰刀则在切割庄稼时不够锋利,劳动强度大,耗费农民更多的体力。

于是,王志伟召集农具司的技术官员们展开深入探讨,从提高制作材料铁的质量入手,要求铁匠在铁水中控制好木炭的投入量,并安排小玉做好记录,掌握第一手资,为下一步提高冶炼水平打好基础。反复调整耙的宽度和角度,经过数次试验和改进,他们成功发明了一种新型多功能耙。

新型多功能耙采用了特殊的设计,有效避免了堵塞问题,提高了破土作业效率;具有传统耙的扒开谷堆、柴草堆的功能,还能用于表层土壤的平整、破碎,覆盖播撒的种子和肥料,苗期除草、疏苗等工作。

多功能耙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农耕效率。农民们可以一次性完成多项工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由于多功能耙能够破碎地表的土块和板结层,使得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农作物的发育和生长。

而改良后的镰刀缩小了刀片宽度和厚度,使其更加锋利和轻便,轻松省力。同时,改进了手柄的长度和材质,将原来的直柄改为曲柄,使其更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在地里的试验数据证明,收割速度提升了约30,让收割更加高效,节省了农民的体力和劳动时间。

多功能耙和新型镰刀的出现,再次在蜀国农村地区引起了轰动。农民们纷纷尝试使用,发现使用起来更加轻松省力,劳动效率更高。

王志伟安排8名农具司技术官员到各地培训、使用新型农具,传授维护保养知识,建立农具使用情况的跟踪机制,定期收集农民使用的反馈意见,不断对农具进行优化升级,创新发展。

为了保证农具的生产质量和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农业生产和市场贸易需要,王志伟下令在农业部设立农具制造厂,由农具司负责管理,大规模生产新型农具,确保供应充足。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改进农具的同时,王志伟同步推进兴修水利工程。他亲自勘察地形,向当地百姓了解气候、降水等水文情况,制定水利工程规划。

对原有的灌溉水车进行改良,提高了灌溉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试验数据证明,水车改良后,每亩地的灌溉时间缩短了20。

利用枯水期对已有的蜀江堰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其灌溉和防洪能力。将民江水引入民江东岸干旱地区,解决了民江东岸长期干旱,望江兴叹的问题,使千年旱地变成了沃土。

汉中地区受制于降水分布不均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山区和丘陵因缺水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王志伟在实地勘察中发现,汉中山区虽然地势陡峭,但仍有不少溪流和山泉可以利用。他因地制宜,在干旱地区建设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