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拜会知县(2 / 3)

的茶,开口说道:“诸位都是此次本县县试成绩前十名的学子,尤其是前三名学子,更是如此的年轻,当真是后生可畏啊。”

陈晏君、赵聪以及那个排名第二的学子孙文听到吴县令专门点了他们三个,都连忙自觉地站了起来,作揖行礼谦虚地说道:“不敢当,不敢当,侥幸而已,侥幸而已。”

吴县令示意陈晏君三人坐下后,又继续说道:“作为此次本县县试前十名的学子,本官希望诸位能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在后面的府试和院试中再创佳绩,为我们新城县争光。以后科举出仕为国为民,给我们新城县发展添砖加瓦。”

众学子听到吴县令勉励学子的话,都连忙起身作揖行礼说道:“学生一定谨记县令大人的教诲,尽力做到县令大人所说的。”

“作为本次县试的主考官,本官决定赠予此次本县县试成绩前十名的诸位一些额外的奖励,以资鼓励。成绩前三名者,本官奖励笔墨纸砚一套,并银钱二十两。其余七名学子,本官奖励笔墨纸砚一套,并银钱十两。本官在此预先祝贺各位学子在后面的府试和院试中马到成功,早日取得秀才身份。”吴县令的话刚讲完,就有几名县衙的衙役拿着奖励走了进来,一一分发到了对应的学子的手里。

众学子又齐齐起身对着县令作揖行礼说道:“学生多谢县令大人赏赐,学生一定再接再厉,争取早日考中秀才。”

陈晏君心道,这不就是相当于现代的时候县里或者市里教育局局长奖励高考成绩前十名的学生吗,只不过是古代的县令统管全县各项事务包括教育,所以才是县令给予奖励罢了。

陈晏君看着手中的奖励,心道这可真是意外之财啊。而且看着这套笔墨纸砚的质量还不错,比自己平时用的笔墨纸砚质量好多了。还有这二十两银子,虽然自家现在并不缺钱,但是又有谁会嫌弃自家钱多呢,白给的不要白不要,这样的奖励多多益善,自己是不会嫌弃的。

并且就凭这二十两银子,去临安府的路费估计是够够的了。这吴县令还挺贴心的,这二十两银钱给的都是五两面额的银票,一会就用这些钱去给家人买东西,想来家里人会很开心。

“本官还有政事要忙,就不奉陪了。一会儿,自会有县衙的衙役代替本官送诸位离开。”吴县令说完就带着师爷离开了会客室。

陈晏君看着吴县令离开,心道,作为一个县城的一把手政务还是很忙的,自己前世任县委书记的时候不也是很忙吗,甚至有时会忙到如果不是秘书提醒自己就会忘记吃饭。

实事确是如此,吴县令是挺忙的,只不过是因为皇帝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并且这科举考试的通过人数也算在官员的政绩考核之中,因此吴县令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见一见这些有可能考中秀才的学子,至于那些奖励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向这些学子示好。

其实这就相当于现代的时候,政府官员即使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参观学校,勉励学生,因为学生才是祖国的未来,重视学生培养,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

吴县令的那句后生可畏并不单单只是为了捧场,吴县令心想自己在陈晏君这个年纪还没有资格上场吧,回想一下,自己是十五六岁的时候才第一次下场考试吧,只不过没有考中,直至二十多岁才考中秀才。官场上风云莫测,朝夕变换,年轻有时候就是资本,谁也说不准哪一天后来者就后来居上,超过自己。

不得不说,吴县令很有远见,一语中的。陈晏君后来官职不就超过了他吗,当陈晏君位居高位时,吴县令已经致仕,在老家养老了。当听说陈晏君身居高位,位列二品大员的时候,很是高兴自己当初结了这样一份善缘。

看着吴县令离开以后,明显放开了一些的众位学子,陈晏君心道果然无论是谁面对朝廷官员都不会放松。就像是在现代的时候,自己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招待上访的普通民众,这些普通民众也是局促不安甚至说话打磕绊。

自己面对吴县令的时候从容淡定是因为自己前世就已经算是身居高位了,其他学子能如此从容淡定的与吴县令交谈,可见是这些古代学子是天赋使然,厉害非常了,毕竟即使是现代的学生做到如此从容淡定也是很难的。

陈晏君前世就听说过一个高考状元,他们当地的县长亲自去给他送奖品,他在面对县长的时候据说紧张的是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高考状元成绩很是优秀,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也不太敢跟别人说话,典型的高分低能外加社恐。

所以说有时候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古代的教育也不一定一无是处。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成绩,更要培养人做人。

吴县令走后,众位学子又进行了一番简短的交流,之后才各自离开,众学子也算是乘兴而来,乘兴而归了。

陈晏君没有着急离开,想着去县衙礼房将县试的通过证明(类似于现代的大学生四六级考试通过证书)和府试的考引。

“晏君,你怎么还不走。”赵聪问陈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