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求签(2 / 3)

被载入历史,后世之人只知道当初明朝和蒙古和谈就是由他主导,但为何高拱会选择王崇古而非旁人?

这一切,当然不是王崇古恰逢其会。

实际上,若是换个人向朝廷提出和蒙古俺答汗进行和议,最后的结果怕是会大相径庭。

之所以王崇古提出这个想法,以高拱为代表的明朝内阁实权派也选择支持,其中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王崇古和高拱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王崇古背后的关系网自然也是高拱的重要关系。

实际上,这是一个以蒲州政、商间姻亲结网,利益勾连,其在嘉、隆、万年间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势力网,给予了晋商及山西官僚难得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但盛极而衰,蒲州官商利益网随着核心人物的相继故去,亦逐渐松垮。

蒲州政、商间以姻亲为纽带结成的这道关系网,核心人物王崇古、杨博和张四维。

王崇古和高拱是同年,都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关系一直就非常亲密。

这样的亲密关系,也是高拱当初会选择张四维进入吏部,进而又选择支持他入阁的重要原因。

王崇古、张四维的官场升迁的初期,几乎都是因为高拱的支持而得到提拔,做为和王崇古有姻亲关系的杨博自然不能等闲视之。

虽然他更多的是和徐阶、张居正合作,那也是因为徐阶在嘉靖末期和隆庆初期稳稳坐在内阁首辅位置上,许多安排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高拱对王崇古有同学之谊,提携之恩,对他外甥张四维也是如此,可就高拱和王崇古之间的关系有多好。

所以在王崇古知道京城正在酝酿针对高拱的阴谋后,王崇古第一时间就给远在京城的姻亲杨博去信,请他为高拱开脱罪名提供帮助。

杨博的儿子,娶的就是王崇古之女,有通家之好。

实际上,张居正后来坐稳首辅宝座后选择提拔张四维,就是为了维持和杨博身后势力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只是,张居正到死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到底他对山西帮的支持大,还是高拱对山西帮的支持更大。

其中张居正遗漏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当初殷士谵在内阁愤怒对高拱出手,其中最主要的诱因就是因为殷士谵已经知道高拱想要驱逐他。

那时候张居正还做为和事佬上前拉架,可他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对山西帮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高拱是想用张四维顶替殷士谵。

杨博和王崇古都是以军事文官身份位列朝堂,注定他们是很难入阁的,而张思维不同,张四维是有机会入阁的。

而为张四维铺路搭桥的人,正是高拱。

即便是在数年后,张居正还是把张四维拉进了内阁,可比起当初高拱的努力,足足晚了五年。

至于张居正,在坐稳首辅宝座后,拉进内阁的第一个人不是张四维,而是礼部尚书吕调阳,这自然在山西帮面前大大的失分。

杨博看着身前两封书信,又想到昨日来见他的张四维。

显然,王崇古的信不止写给他,也给外甥张四维去了信。

一番权衡后,杨博终于还是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帮助高拱洗脱王大臣案的嫌疑。

他终究是老了,以后山西帮的大旗还需要张四维来举起。

这个时候拂了张四维的意,对杨家来说未必是好事儿。

虽然自己现在当权,不管是王崇古还是张四维都显得对他很亲近。

在杨博打定主意,打算明日就去内阁见张居正,为高拱求情的时候,葛守礼在看完高拱的书信后,也暗暗打定了主意。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冯保针对高拱的报复,至于张居正是否有参与不好说,但作为都察院老大,他当然是不能让宦官打压报复文臣的事件得逞。

这也是都察院的权责。

倒是内阁辅臣吕调阳收到高拱的书信后只是微微迟疑,最后还是只打算观望。

因为这次涉及到宫中太监第一人冯保,背后若隐若现还有首辅张居正的影子,他实在很难做出选择。

不管这么说,张居正拉他入阁,对他都有提携之恩,否则就算做到礼部尚书,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成功入阁。

于是乎,第二日内阁张居正首辅值房里就热闹起来,杨博和葛守礼先后前来拜访张居正,都是密探了不短的时间。

张居正在送他们出来的时候,脸色也是非常难看。

是的,两人不约而同都选择提醒张居正,近期京城的舆论风向,齐齐指向此案就是冯保主导,为了报复高拱对他的打压。

不过张居正此时面临的压力也是不小,毕竟是首辅,话语权最重,冯保要想定高拱的罪,绕不开张居正,所以现在朝臣和冯保的压力下,张居正已经是两头受气的境地。

冯保知道自己对张居正的帮助很大,所以他敢于向张居正提出条件,希望他在这次王大臣案中出手,彻底解决高拱。

虽然张居正有心不参与此事,可面对冯保不依不饶的纠缠也显得很难抉择。

一直到散衙,张居正都没有召集魏广德、吕调阳商议此事。

对此,做为辅臣的吕调阳以为他已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