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丞相罗文素一到北京城,就被皇帝安排了差事,就是原来大都的扩建工作。
新的京城当然要有气象,但不必加外造了,就在原来大都的基础扩建一下就行了,大都城本身就没用多少年。
罗文素不仅召集了全天下的能工巧匠,还把整个工部衙门从开封迁到了北京,反正以后这里就是京师了,去了之后就也就不用走了。而且因为是自己建造的,去的早一点还能占上好位置。
唐一舟则带着王成和陈有谅数人,一路便服南下,事先没有通知留守开封的盛文郁他们,免得他们为此又要进谏了。
到了开封新宋门时,其实就已经被守门官认出来了,王成上去制止了他们的跪拜,守门官也非常有眼色,装作什么都没看见的样子把唐一舟他们放了进去。唐一舟进去之后,马上派了一个人报告给了留守的右丞相盛文郁。
所以当唐一舟刚走出汉王庙的时候,盛文郁已经带着属官赶到了庙门口。
看着门口站立的盛文郁,唐一舟就知道自己这场微服出巡的闹剧也玩到头了。
“右相,科举准备的怎么样了?”
盛文郁拱了拱手,“就等陛下宣布开始了。”
唐一舟回头看了看了汉王庙,转身上了盛文郁准备的马车,“右丞相也上来吧,朕也想和你说些事情。”
盛文郁也不多话,左脚踩在脚凳上,右脚一用力就上去了。
王成和陈有谅骑着马跟在马车后面,进了皇城。
而李善长和杨宪就站在汉王庙的大门口,完整地看完唐一舟在汉王庙前的这一段表演。
“百室兄,当今圣上真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啊。”
“希武兄的意思是陛下有唐宗的风范。”
杨宪点了点头,“在这样的圣君下面为臣,说不得你我二人也能名留青史了。”
二人边走边说地向厢房走去,忽然前面一人向二人冲过来,“希武兄,百室兄,听说皇上刚才来了汉王庙?”
“陛下刚刚走了。”
李远捶胸顿足道:“我就不应该看什么破书!”一股懊恼之情在李远的脸上出现。
“志成兄,也不用生气。过两天,通过会试之后,陛下会有垂拱殿接见众位定下三甲人数。”李善长说道。
李远抬头看了李善长一眼,“百室兄,正是因为小弟没有这个希望,所以才这么懊恼的。小弟不像二位兄长,有自信通过考试,可是小弟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啊。”
李远握住杨宪的手,“到时候,希望希武兄为小弟写一封荐书,让小弟去翟国公那里谋一份差事。”
“志成,何必这么枉自菲薄呢?咱们三人,谁上谁下,难道是我们说和算的?有这空闲,还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朝廷会出什么样的策论。陛下的诏书上说得很清楚这一次抡才大典不看文笔优美,只要你能切中时弊,入得了皇上的法眼,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
李远拱手道:“二位兄长能否给小弟说一下,这次的策论?”
……
唐一舟冲着盛文郁笑道:“右相,可是看不得朕再悠闲几日?”
“陛下日理万机,不是臣所能揣摩的。”
“右相还是心中有气,策论题目,右相可出了?”
“陛下何必明知故问?”
唐一舟打着哈哈,不理睬盛文郁的挤兑。
所谓酒逢知己千柸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形容此时此刻的唐一舟和盛文郁再恰当不过了。
到了宣德门前,文武百官排成两排,向唐一舟行礼,唐一舟掀开帘子看了一下,并没有下车而是直接进入了宣德门,到了大庆门也不停,一直到了大庆殿前才停住。
百官们在皇城内部不能坐车,可唐一舟是皇上,这点儿特权还是有的。
盛文郁在人搀扶下,下了车,而唐一舟则是直接跳了下来走进了大庆殿。
马车自有人拉到宣德门修好的马厩里。
进入大庆殿,唐一舟也不理他人走到主座坐了下来。
“右相,策论题目在哪里,拿来给朕看看。”
盛文郁向一个属吏使了个眼色,那名属吏拿出一个木盘,上面放着三张白纸交给了陈有谅。
陈有谅接过后,双手捧到唐一舟面前的案上。
唐一舟看着三张白纸,“右相,你是在给朕打哑迷吗?”
这时在宣德门前的百官们也都快步走进了大庆殿,就看到皇帝和右丞相的角力。
“臣等就等着陛下出题呢!”盛文郁说道。
唐一舟居高临下地看着盛文郁,“朕看右相是不想干了,王成!”
“末将在!”
“把盛文郁的乌纱帽给朕摘了!”
这一时的变故,让殿中的百官都惊呆了,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所发生的一切。
“不劳陛下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