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高考(1 / 1)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高中三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四岁的苏妍迎来了两世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

七月的天气酷暑难耐,烈日如火般炙烤着这片土地,考场是借用的县城其他学校的教室,没有风扇,没有空调,被炙烤的如同蒸笼的教室里,无数学子坐在这个神圣的考场上,以笔为剑,以卷为刀,为自己的未来,为家族的命运,发起最后的挑战和冲锋。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废寝忘食、全力以赴,都是为了这场为期三天的命运之战。

考场的气氛安静的近乎肃穆,苏妍正襟危坐,神情专注,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衣襟,但她却无暇顾及。

素白的手握着钢笔,如同握着一把刀,黑色的笔尖在洁白的试卷上滑行,随着她行云流水的动作,一行行娟秀有力的文字在笔下绽开,慢慢地将空白的试卷填满。

窗外恼人的蝉鸣声在苏妍的全神贯注的答题下渐渐远去,唯有笔尖与纸张摩擦时发出的沙沙声和着监考老师轻轻的踱步声在考场里细微地响着,如同春蚕吞食桑叶般动听悦耳。这些细微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旋律,伴着苏妍度过了三天漫长而又短暂的日子。

到了高考的最后一天最后一门,随着考场上最后一声铃响,打了三天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苏妍放下笔,长舒了一口气,收拾好东西,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出了考场。

高考虽然结束了,但她的忙碌却远没有结束,还有很多事都需要她去处理。

这三年来,她一边去学校上课,努力狂补数理化等各科知识,一边经营着妈妈饺子馆的生意,一边还要兼着苏记食品厂的运营管理,蚂蟥干的生意也在一直持续未断。

多个方向的努力打拼,让苏妍的日子过的格外忙碌,时光如流水般从她的手缝里匆匆溜走,创造出来的财富却在时光飞逝中迅速累计起来。

三年里,妈妈饺子馆在安城县的城北、城西分别又开了两家分店,分店店长和职工人员由苏妍统一招聘和分派。妈妈饺子馆总店的服务生被她按照分店店长的标准进行培训后,择优摊派到两家分店里负责日常管理运营。

各分店的菜品则由总店的铁锤师傅统一制定,新菜品的开发也由他组织定期培训,每个月两家分店的管理人员都要来总店开一次会议,汇报每个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商讨分店饺子馆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汇总及解决方案等。苏妍借鉴的就是后世连锁饭店的经管模式,两家分店自从开业后一直运营良好。

而苏家庄这边,苏记食品厂经过两年的发展,至今已经颇具规模,成了县里的纳税模范企业。自从当年年底贷款还完,食品厂正式盈利后,苏妍又带领着厂领导班子将厂房扩建了一倍,又重新引进了更先进的生产线,在这两年里又陆续开发多款罐头食品,不仅将苏家庄的经济发展壮大起来,更是带动了苏家庄周边村庄的协同发展。

如今的苏家庄,早已经不是两年前的苏家庄了。食品厂成立后的短短两年里,在苏妍等领导班子的规划下,苏家庄已经形成了养殖、屠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集团化经营模式。

在以苏长格为村支书的村领导班子的带动下,村里有知识有文化的村民纷纷经过招聘考核进了食品厂,成了真正的工人,他们在食品厂打造的“夜校”里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更是提升了全体职工们的整体精神风貌。

而年纪偏大,知识水平略低的村民们,则在村领导班子的引领下,开启了生猪养殖、河鲜养殖、鸡兔养殖等养殖产业,成了各个养殖场的养殖工人。

各个养殖场由食品厂统一规划投建,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收购供应,养殖出栏的生猪、鸡兔、河鲜等做为生产原料全部供给苏记食品厂,食品厂实现了自有原料供应的经营模式。

食品厂投建的养殖场之外的,由村民自愿投建的养殖场,按照自愿原则,自愿选择供给食品厂或者城镇市场。

苏家老院里的苏春江、苏白氏以及苏长江一家,则是选择了自建生猪养殖厂,出栏的生猪主要卖给了食品厂换钱,如今的苏长江一家腰包也鼓了起来。

苏春江和苏白氏的年纪渐大,苏白氏的尾椎骨自从摔伤后就不能再干重活,苏春江虽然脾气依旧大,但腰背也在逐渐佝偻。而被他们视为防老的大儿子苏长江,这两年的赌瘾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越发大了,不过有周晓丽这个妻管严把控着,他倒也不敢太过放肆,苏家老院的管家权,慢慢地就掌握在了周晓丽的手上。

起初村委还顾及苏妍和苏家老院的矛盾,不敢收购苏家老院的生猪,是苏妍力排众议,面放开生猪采购权限,言明只要质量合格,无论卖主是谁,一律按统一的收购价属收购,采购部的人这才将苏家老院的养殖场纳入收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