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载漪在心里狠狠地骂道:“这个杨立山,你吃了豹子胆了,竟敢公开跟本王叫板。咱们骑驴看账本,走着瞧。本王绝不会放过你的,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从此后,端王载漪对立山怀恨在心,结下不解之冤。后来杨立山被杀,就是由此埋下的祸根。
群官臣工见慈禧皇太后生气了,再也不敢发言了,只好保持沉默。
慈禧皇太后看了一下大家,清了清嗓子,声色严厉地说道:“今日之局面,不是我大清朝愿意跟洋人开战,只是洋人逼迫我大清朝不得不向他们宣战。洋人欺人太甚,进犯我大清朝国土,我大清朝才不得不做出如此决定来。如果我大清朝再不出手,恐怕洋人就会在我大清朝头上拉屎尿尿了。”
慈禧皇太后说完,看了看身边坐着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一言不发地坐在那儿。
光绪皇帝自从慈禧皇太后召集大臣开会到现在,他一直坐在慈禧皇太后的身边,一句话也没有说过,也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
他只是表情冷峻地坐在那儿,听大家发表意见,争论不休,他不插一言。
慈禧皇太后此时突然想听听光绪皇帝的意见,看看他有什么好想法。
于是,慈禧皇太后对光绪皇帝说:“皇上,你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哀家听听。”
光绪皇帝见慈禧皇太后问他的想法,他还一时没有愣过神来,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他痴痴地看着慈禧皇太后,一脸懵逼。
慈禧皇太后见光绪皇帝只是看着他,没有说话。她明白了,光绪皇帝根本就没有听清楚她的问话,他就根本不在乎他们的讨论和发言,不知道他心里在想啥。
慈禧皇太后只好又问了一遍光绪皇帝:“皇上,你认为我们对洋人是宣战还是议和,哪一个更好?”
此时,光绪皇帝才愣过神来,听明白了慈禧皇太后是在征询他的意见。
光绪皇帝想,自从维新变法失败后,他被囚禁在瀛台,他就在朝堂上没有发言权了。他几乎就是个摆设,毫无决策权和发言权。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他只能任慈禧皇太后随意摆布。慈禧皇太后说东,他不能说西,慈禧皇太后说好,他不能说坏。
今日是怎么了,居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慈禧皇太后要征询他的意见,真是咄咄怪事。这让他受宠若惊,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过,光绪皇帝在清政府对待与洋人作战这件事情上, 他在心里还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只是平他时没有机会说出来罢了。当然,慈禧皇太后也不允许他说出来。
既然现在慈禧皇太后允许他说出来,他就不客气了,他把他的观点一股脑儿地说出来,一吐为快。
光绪皇帝清了清嗓子,鼓起勇气说道:“依朕看,当下之计应以和为贵。洋人船坚炮利,我军实难与之抗衡。且战事一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此,朕以为不如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争取有利条件,以利我大清朝的安危。”
慈禧皇太后听后,微微皱眉,显然她对光绪皇帝的发言不太满意,没有说到她的心坎上。但她并没有立刻发作,也没有动怒,而是温和地说道:“各位爱卿,你们觉得皇上的这个建议如何?”
群臣见状,纷纷附和光绪皇帝,表示赞同光绪皇帝的说法,同意支持议和。
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赶紧站出来说:“启禀老佛爷,微臣认为皇上所言极是。臣在总理衙门工作多年,对洋务非常熟悉。臣以为这仗是万万打不得的。臣怕一旦开战,大清社稷将会遭受劫难,危在旦夕,臣不是危言耸听。臣受皇恩深重,臣不得不说。”
许景澄说完,跪在他旁边的袁昶也是痛哭流涕的说道:“启禀老佛爷。臣以为皇上说的非常正确,现在万万不能和洋人开战。一旦开战,恐怕我大清朝不复万劫。请老佛爷慎重考虑,三思而行啊!”
袁昶说着说着,几乎是声泪俱下,近乎于哀求慈禧皇太后了。
然而,也有一些主战派官员反对光绪皇帝,许景澄和袁昶的观点,他们慷慨陈词,力主与洋人决一死,彰显大清朝的大国风范。
尤其是端王载漪,他就是典型的主战派代表。
一时间,朝堂上再次陷入激烈的争论之中。
慈禧皇太后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目光不时地在光绪皇帝和主战派官员之间扫过。
她心中暗自盘算,权衡着各种利弊。
终于,慈禧皇太后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你们的意见,哀家都已知晓。和战之事,关乎国家安危,哀家须得慎重考虑。今日暂且休朝,容后再议。”
散朝后,光绪皇帝心情沉重地回到寝宫。他知道,慈禧皇太后并没有被他的言辞说服,主战派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决定寻求更多支持,以期能够改变慈禧皇太后的主意。
与此同时,慈禧皇太后也在思考着和战的问题。
她明白战争的残酷,但又不愿在洋人面前示弱,丢了大清朝的脸面。当然,更主要的是她不愿意放弃她手中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