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顿了顿,接着说:“不过,本官也知道县令大人并非有意偏袒。只是,对于这些民间组织,我们不能一味打压,否则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情绪。”
平阳县令连连点头称是,问道:“那依李大总管之见,我们应当该如何处置这些民间组织呢?”
李莲英沉思片刻,道:“本总管以为当以招安为主,软硬兼施。既要展示朝廷的威严,又要给他们留出一条生路。如此,方可收服人心,稳固朝纲。”
“另外,”李莲英话锋一转,“关于招安之事,须得从长计议。县令大人可先暗中调查这些组织的规模、成员等情况,再呈报给本官。本大总管会在合适的时际给老佛爷禀报。待时机成熟,本官自会安排具体事宜。”
平阳县令赶忙应道:“下官明白,下官定当全力配合李大总管,将此事办妥。”
李莲英微微颔首,表示满意。
随后,李莲英又询问了一些关于当地民生、治安等方面的情况,平阳县令都一一作了回答。
李莲英站起身来,拍了拍平阳县令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此事关乎朝廷安危,切不可大意。倘若办得好,少不了你的赏赐;但若是出了差错,后果可就是你我都承担不起的。”
平阳县令额头直冒冷汗,战战兢兢地回答说:“下官遵命,下官一定不会辜负李大总管的所托。”
送走李莲英后,平阳县令心情愈发沉重。他深知此事责任重大,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惹祸上身。然而,身为父母官,他又怎能坐视不管?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平阳县令决定亲自深入民间,了解“义和团”和“红灯照”的真实情况。
平阳县令换上便装,带着几个亲信微服出访。他们来到城郊的一个村庄,这里是“义和团”的活动范围。
平阳县令发现村民们对“义和团”充满敬意,据说他们经常为老百姓打抱不平,对抗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在村子里,平阳县令还遇到了一位“红灯照”的女子。她身穿红衣,手持红灯,眼神坚定而勇敢。
平阳县令通过与她交谈,他了解到“红灯照”的成员大多是年轻女子,她们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乡村的安宁。
经过几天的考察,平阳县令对这两个民间组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这些民间组织的存在并非毫无意义,他们代表着百姓的期望和诉求。
平阳县令决定如实向李莲英汇报他的所见所闻,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想,或许通过招安,将这些民间力量可以转化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股助力。
平阳县令赶回县衙,立即着手整理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详细地记录了"义和团"和"红灯照"的起源、发展以及他们为百姓所做的实事。
同时,平阳县令也在报告中指出,这些民间组织深得民心。如果对他们能够善加引导,这些组织可以成为对抗外敌的有力支持。若能将他们招安收编,他们必能为朝廷所用。
写好报告后,平阳县令立即派人带着报告,直奔京城,找李莲英禀报此事去了。
再说李莲英,他从平阳县衙出来,拒绝了平阳县令护送他上船的请求,他带着八个御前侍卫,回到了船上。
李莲英上了船,并没有急着让船起航,而是和八个御前侍卫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他的大哥李国泰带着人马先坐船回京。他和八个侍卫从陆路进京,以便更加具体地了解一下"义和团"和"红灯照"的真实情况,回去好给慈禧皇太后如实禀报,以便在慈禧皇太后那儿邀功请赏。
李莲英带着八个侍卫,开始从陆路出发。他们一路走,一路不停地打问有关"义和团"和"红灯照"的事情。
这天,李莲英一行人来到一个小镇上,忽然听见后面传来“乓乓乓乓”两声枪响。
八个御前侍卫先是一愣,接着,他们赶紧把李莲英围在了他们八个人中间,以防不测。
李莲英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吓得头上直冒冷汗,脊背发凉,两腿打颤。
八个御前侍卫把李莲英围在中间,他们开始四处张望,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只见他们的身后跑过来一个外国人,穿着宽大的黑色袍子,一边跑,一边不停地扭过头去,朝他的身后看,时不时地,他朝后面打一枪。
这个外国人很快从李莲英和八个御前侍卫的旁边跑过去。
这时候,李莲英才看清楚了,这个外国人胖的像一头肥猪,胸前挂着一个金属十字架,他跑得气喘吁吁。
这个外国人刚从李莲英和八个御前侍卫的旁边跑过去不久,后面就紧着着几个拿着大刀的人追了过来,他们一边追这个外国人,一边嘴里不停地喊着:“抓着这个二毛子,不要让他跑了。”
那几个人跑到李莲英跟前,看到李莲英和八个御前侍卫,便大声问道:“你们看到一个洋人没有?”
还没等李莲英开口,其中一个人看到了那个外国人落下的东西,捡起来一看,竟然是一本传教用的圣经。
“这些洋鬼子,到处传教,祸乱我中华,今天我们必须得把他抓住!”另一个人恨恨地说道。
“几位壮士,此乃何地?这里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