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德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状元及第。他初入官场便担任了翰林院修撰一职,这可是一个令人羡慕不已的。要知道,在古代的官职体系中,翰林院修撰属于从六品官员,而同届的榜眼则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虽然编修只是正七品,但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
作为一名翰林院修撰,唐明德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修订历史记录即皇帝实录。这份工作需要他详细地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并将其整理成册,流传后世。此外,他还需要向皇帝讲解经典的经史著作,以便皇帝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智慧。同时,唐明德还要参与起草各种与典礼相关的文稿,确保每一次重要的仪式都能顺利进行。
这样的工作看似轻松,实则责任重大。唐明德深知自己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因此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如果善于思考,勤于著述,有条件在他的努力下,一部部详实的历史著作就会留给后人,成为后代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依据。而他也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同僚们的尊重,有望进入内阁。
翰林院乃是一处神秘而庄重之地,这里汇聚了众多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之人。他们皆是学富五车的才子佳人,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皇帝身边最为亲近的顾问团队。
这些官员们时刻陪伴着皇帝左右,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琐碎小事,他们都能迅速给出精准且详尽的解答。他们的存在就像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能够轻易地斩断任何难题。
然而,伴君如伴虎,离皇帝越近的人往往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可能。在这个充满权力与欲望的环境中,只要稍有表现出色者,便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从而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因此,每一个进入翰林院的官员都怀揣着雄心壮志,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国家尽一份力,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翰林院乃是内阁首辅之摇篮,自明清以来,此乃惯例。欲入内阁者,必先于翰林院进修。故唐明德身为翰林院修撰,其地位远胜寻常县令。若无意外之事发生,其前程必将一片光明璀璨。
清代翰林院成为输送内阁高级官员的平台,是储才、养才之地。翰林人选的资格上继承明代的规定,入院者基本都是进士出身。翰林授官在当时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因为是由皇帝“钦点”,皇帝会在考试名单上圈点成绩优异者,因此翰林授官也被称为“点翰林”。
然而,唐明德心中却有着自己的盘算。他对翰林院那种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工作感到无比厌烦。每天都要准时去上班,坐在那里起草那些枯燥乏味的文稿,这让他觉得生活毫无生气。更何况,他的心中还一直惦记着曾经许诺要纳为侧室的郭莲香以及与他情意绵绵的情人刘佳美。这些事情在他心头萦绕不去,让他越发觉得眼前的生活无趣至极。
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像鱼儿回到江河湖海中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向皇上上书申请外放。在上书中,如何避免皇上的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治理地方的一些见解和想法,并诚恳地表达了希望能够被外派到地方任职的愿望。他相信只有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做好了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远离当前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或许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同时,外放也能让他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物,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和机遇,但这正是他所期待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始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并与翰林院沟通交流。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外放的想法和计划,表达了自己对于成长和发展的渴望。
尽管申请外放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不确定性,但他相信只要努力争取,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奏
大皇帝陛下:臣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臣虽愚钝,亦知忠臣报国之义。自蒙陛下隆恩,位列朝班,备位充数,日夜匪懈,思谋报答皇恩浩荡。然久居庙堂,未历风波,未曾外放,治理一方,实有缺憾。当今乱党集结,民变四起,情形疲敝,久在鉴中,近因匪势披猖,几乎兵多贼少,匪特募勇难恃,额兵亦未可知。浔江府之大湟江,现有贼匪结伙,桂平金田村另有会匪聚集,号称万余,并帖伪示诱齐。而官兵咎在提臣因循,将备兵毫无顾忌,见贼辄走,已成故套余匪望风逃窜。
当此国家危机时刻,臣以为将帅用命之时,必须厚集兵力,大加剿办,各匪始有畏志,渐次轸灭,斩草除根。而文臣报效之日,则审地势之远近,与贼数之多寡,能招抚者招抚,宜剿灭者训练官兵,专剿当地贼匪,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