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赶考路上(1 / 2)

唐明德自从生了一场大病之后,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一样,不仅身体变得健康强壮,连头脑也变得异常聪慧灵敏。他仿佛得到了神明的庇佑和加持,学业从此一飞冲天、进步神速。

进入官学后,唐明德便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做准备,并全力以赴地朝着目标前进。对于其他人来说,读书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且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对他而言却如同玩耍般轻松愉悦。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知识,并且乐在其中。

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早已被唐明德熟记于心,甚至连《中庸》和《大学》这样的深奥典籍都能倒背如流。此外,他还对二十四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反复阅读多遍,可以说是过目不忘。无论是写作还是答题,唐明德总是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而且质量极高。

他所创作的文章观点独特、立意新颖,尤其在申论方面更是表现出色。他能够巧妙地切入主题,对八股文的剖析精准透彻,行文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每当先生出题时,唐明德总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交出一篇完美的答卷。经过先生的精心批改和画龙点睛般的点评,这些文章更加出彩,得到了师生们的共同认可。

从目前唐明德展现出的实力和状态来看,别说是在乡试中一举中第,就算是在会试和殿试中考取头名状元,恐怕也是十拿九稳之事。众人皆对他寄予厚望,期待着他在未来的科举考试中创造辉煌,光耀门楣。

牛得水并不知道唐明德其实是穿越而来,而且脑中还被植入了芯片,这导致任何知识都难以难倒他。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牛得水真的以为唐明德身上发生了如传说中的“梦笔生花”般神奇的故事。

乡试通常会在每个省份的省会城市所设立的专门考场内举行,这种考试每隔三年会举办一次,且需要连续参加三场考试。每场考试都会持续三天时间,一般会选择在秋季进行,因此它又被人们称作秋闱。

乡试的考核内容涵盖了经义、史书以及诗赋等等不同的学科项目,而其主要的考试形式就是传统的笔试作答。举办乡试的主要目的是从众多考生之中挑选出那些具有广博学识和卓越才华的人,以便为他们接下来能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会试做好相应准备。

此时,国家已呈现乱象,民变叛乱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自满清入关以来,两广地区的天地会始终未能让朝廷安宁片刻。据传闻,他们甚至在两广地区建立起了太平天国、大成国、延陵国和大洪国等政权。然而,当时太平军尚未离开广西,江南地区仍然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中。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所关注的仍旧是自身的科场前程。对于那些道听途说而来的传说,他们仅仅将其视为闲暇时的闲聊话题罢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乡试之年,唐明德和牛得水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唐牛两家喜结良缘,本来就是亲家,二人又是同窗,从小一道读书,一道应试,这次又一起去参加乡试。虽说是两家,实际就是一家人。

俗话说得好:“穷家富路”。出远门在外,风餐露宿那是常有的事,再加上投考的各项杂七杂八费用,这一趟下来,没有个百十来两银子怕是下不来。而且,考试的时候少不了要有一些盘缠傍身,甚至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所以啊,即便是像他们这样的富裕人家,也要好好地计算、商量一下来回的花销,精心筹划一番才能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妥当。

要说这备考期间最困难的事情,那肯定就是备马了。毕竟两家都没有养马,如果现买一匹的话,实在是有些不划算。好在那个时候有专门出租马匹的地方,于是两人便去租了两匹马来,沿途还能互相换换骑乘,顺便让马驮一驮行李什么的,倒也算是方便。

这次乡试是要去省城,和府试相比,科考的级别高了,旅途也远得多,费用也就水涨船高,增加了不少。这科考的考试级别越高,旅途也就会越远,相应的,所需要准备的费用以及路途上的开销自然而然也就会越来越多喽!

唐桥伯和牛金山两位父亲,为了儿子的前程,毅然决定陪同他们一同前往赶考。这四人当中,唐明德和牛得水自然是此次应试的主角,而唐桥伯和牛金山则乔装打扮成应考的学子,一来是为了给孩子们打气鼓劲,二来也是要确保他们的安全。两人虽已须发皆白,但却精神抖擞,身着长衫,手提书箱,大步流星地走在前方。那个年代,年过花甲仍坚持参加科举考试的老童生并不少见,因此并没有人对他们的身份产生怀疑。

唐明德和牛得水二人身着劲装,背负着硕大的行囊包裹,手中还各自拎着装水的葫芦,骑马上路。唐桥伯和牛金山亲自陪伴,也是希望能照顾好他们,使他们能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不仅为家庭带来荣耀,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这天,他们一行人来到了犀牛岭,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此岭的形状极像一只犀牛卧在那里。这里山林茂密,树木郁郁葱葱,道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而且在关键位置还有山口关隘,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真可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此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