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秀才及第(2 / 2)

入学也被称为“入泮”。

入泮礼仪十分讲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首先是正衣冠。古人非常注重仪表整洁,认为一个人的形象和气质能够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养。在入学仪式上,学生们要整理好自己的衣着服饰,以表示对师长和知识的尊重。仪容整洁,是上的一课。那个时候的穿衣是有严格等级制度的,有了功名的秀才,穿蓝色衣服。如果秀才被黜革,穿着的服装也要变换,只能穿青衣。《清史稿·选举志一》记载:六等黜陟法,“五等,廪停作缺。原停廪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发社,原发社者黜为民。”大意是,按“六等黜陟法”,附生降为青衣,青衣则被降到社学继续学习,发社则被革除秀才功名,成为一般平民。文中的青衣,是指受处分不许穿生员法定蓝布长衫者,相当于留校察看;发社,即开除出官学(县学、府学),降到社学(乡村民众所办学校,供童生读书的地方)肄业,即在社学继续学习,准备将来重新考取秀才。

接下来是拜师礼。由府、州、县官率领众秀才前往孔庙拜谒孔子。众人心怀敬畏之情,鱼贯而入,虔诚地向这位至圣先师行礼致敬。随后,他们又移步学宫,拜见学官。《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意思是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示敬师重道。

拜师礼上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这种传统的拜师礼仪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尊敬师长的品质。

然后是洗手静心。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们洗净双手,摒弃杂念,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它也寓意着学生们要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宁静,不受外界干扰。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最后是开笔礼。开笔礼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拜笔师等内容。所谓“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红痣,又称为“开天眼”。由于“痣”与“智”谐音,所以这一仪式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而“击鼓明智”则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描红开笔”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祭拜笔师———蒙恬,表示对蒙恬发明毛笔的感念

整个入泮礼仪庄严隆重,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仪式,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生员入学的学期为一年半,直至下一批新生入学。根据成绩优劣划分等级,获得一等的学员称为廪生,每年官府会固定发放4两银子的补助,而其他增广生员则不享受任何经济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