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太急了
“明允!”
李安随着苏轼父子三人进了海家,刚绕过影壁,来到外院和中院的角门前,一个年约六旬的男子迎了出来。
男子身着暗灰色衣袍,脸庞方正,面色儒雅,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
苏洵拱手道:“见过海学士。”
身后的苏轼苏辙连忙跟着见礼,李安也跟着行了一礼。
海文仁对苏家父子已经十分熟悉了,笑着点头回应了一下,目光停在了李安身上。
“这位应该就是说出警世四言的李安李子谦吧?”
“末进学生李安,见过海学士。”李安躬身道。
“子瞻没少在老夫面前夸过你,你县试的文章老夫也看了,其中的兴农九策让老夫都受益良多。”海文仁赞赏道。
“都是子瞻谬赞,在下不过一个童生,当不得海学士如此夸赞。”李安谦虚道。
《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
但是实际上,苏洵在母亲去世后,就已经开始发愤读书了。
苏洵闻言感动的同时,心里更加感觉愧疚。
甚至因为大彻大悟的原因,性子十分沉稳,这一点是苏轼苏辙不具备的。
“多谢海学士。”
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苏洵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了。
海文仁不仅是因为喜欢苏洵的文章而欣赏他,更欣赏的是他的毅力和心智。
直到第一次参加科举落榜,才真正大彻大悟,把自己这些年卖弄文采的诗词文章全部烧毁,翻出四书五经,从头开始学习。
不过那时候他仗着自己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认为读书没什么难得。
苏洵虽然几年前参加会试再次落榜,但是海文仁并不觉得他文采比两个儿子差。
“谦逊是好事,但是年轻人也要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子瞻性子老夫了解,虽然看似平易近人,实则傲着呢,他可从没在老夫面前夸过同龄人,更别说你还比他小了。”海文仁笑道。
这话他真不知道该怎么接,不过海文仁没有继续说什么,而是笑着把几日请了进去。
那时候他正好二十七岁。
海文仁摆了摆手,说道:“好了,我能理解。”
李安一怔,看样子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啊。
事实上,虽然海文仁对苏家父子三人都很欣赏,但是要说更欣赏的还是苏洵。
苏洵家境不错,从小读书,然而没读多久,就放弃了。
进了中院,来到客厅,等丫鬟送上茶水退下,海文仁看向苏洵笑道:“明允,我还以为你会一直躲着我呢。”
“海学士,我…”苏洵有些尴尬,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成家后苏轼也没有收敛性子,四处游山玩水。
李安:“……”
海文仁多次向官家举荐苏洵,官家也看过苏洵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但是大宋官员要么是科举入仕,要么是荫封。
苏洵落榜,又没有荫封资格,即便官家对他欣赏,也不能直接给他封官。
为此官家特意准备了一场舍人院试,召苏洵参加考试,想以此让苏洵入仕。
然而苏洵却托病拒绝参加。
苏洵之所以不愿意参加,是因为心里有傲气,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入仕,和走后门没有什么区别。
他从小严厉要求两個儿子,若是通过这种方式入仕,两个儿子又怎么看他?
恰好没多久,妻子病逝的消息传来,苏洵就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汴京。
这件事苏洵并不后悔,他唯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海文仁了。
海文仁为他忙前忙后,没有私心,他却辜负了海文仁的一番苦心。
即便妻子丧期结束,来到汴京,他也一直没有来见过海文仁。
这次要不是海文仁举荐他两个儿子参加制科,他不得不上门感谢,依旧还是会躲着他。
海文仁摆了摆手,说道:“好了,你也别觉得愧疚,这件事是我没有考虑周全。”
海文仁只是觉得苏洵有才,不想埋没人才,才多次向官家举荐。
苏洵拒绝参加舍人院考试,他知道后也有些气愤。
不过后来他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
换成是他,也不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入仕。
海文仁侧头看向坐在末位的李安,微笑道:“你的那个兴农九策和范大相公当初实行的新政倒是有一些地方不谋而合。”
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李安还是知道一些的。
其中就有均公田、厚农桑,不过具体的他就不清楚了。
当初答卷的时候,他为了显的有些新颖,又不会被人视为支持改革,只是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