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谣言(2 / 3)

“刚刚送到朕这里的急报说是西突厥有两个可汗,在伊犁河两岸打起来了。”

李承乾抬眼看着地图,道:“多大的阵仗,多少人的兵马能惊动父皇?”

李世民笑着坐下来,“他们打仗也是常有的事,十天半月换个可汗的事也不少。”

李承乾坐在一旁,接过太监递来的茶水,喝下一口道:“突厥与漠北的战况如何了?”

闻言,李世民从一旁一堆卷宗中拿出一份递上,“自己看。”

“谢父皇。”李承乾说了一句,接过卷宗看了起来。

李世民道:“这个时节是草原牧民要放牧的时节,突厥人也好,漠北人也好,哪有心思继续打仗,他们两边休战了,打算放牧完了,再去打,阿史那杜尔拿下了同罗,之后寸步未进。”

“以前听皇爷爷说突厥人有多么厉害,现在竟然被漠北人制住。”李世民低声道:“你们这些孩子没打过仗不懂其中道理,突厥人也好,漠北人也好,回鹘人也罢,这仗越往北越难打,越南下,越难打。”李承乾讪讪一笑,不想在这方面上反驳父皇,其实父皇说得没错,因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一个球体,如果用经纬度做参考,北上南下的跨度越大,气候变化也就越大。

人如果移居的跨度越大难免会水土不服,生态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在汉唐之前,历代王朝的迅速扩张,多数都在维度相差不大的纬线上。

而纵向南北的扩张,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与更强的实力。

因此父皇所言是正确的,打仗不是一个人远行或者远游,这是几万人或是十几万兵马的大事。

李承乾将茶碗放在一旁,道:“父皇,儿臣是想来禀报科举的事。”

“朕都知道了,已有人来禀报过了。”

“嗷……”

李承乾了然点头。

见儿子就要走了,李世民又道:“慢着。”

“父皇可还有事?”

李世民欲言又止,坐在椅子上,扶着太阳穴一脸苦恼地道:“上一次在太液池烤鱼时的酱料是怎么做得?”

李承乾想了片刻回道:“酱油,盐,肉酱,羊汤。”

李世民点着头。

“做起来有些困难,还要现场熬煮,过一天就会坏。”

言罢,李承乾叹息道:“儿臣也还没吃,父皇让人去东宫拿,就在这里用饭吧。”

李世民颔首,向身边两个太监示意,又叮嘱道:“再拿一些蒜。”

像那天一样,让人去太液池抓了一条差不多大小的鱼,鱼是提前杀好的。

等太监将酱料带来了,李承乾将鱼架起来,“父皇,这烤鱼要注意火候,酱料也不能太多,多了就会咸,但要是不撒点椒盐,又显得有些寡淡。”

李世民观察着儿子烤鱼的样子,他的心性成熟了许多,便问道:“进来与房相共事觉得如何?”

“唉……”

听他一声叹息,李世民蹙眉道:“不好?”

李承乾摇头道:“有些事,房相会照顾儿臣,可也不是所有事都会与儿臣说,不仅仅是房相,儿臣或许是太过愚笨了,有时问了房相还不懂,更需要去问问舅舅。”

“又怕两位长辈对儿臣烦了,只能谨小慎微,能学一些是一些,但总是找不到要领,又不善决断。”

李世民诧异道:“房相与朕说你行事有自己的决断,还能分析利弊,中书省内的官吏十之六五,对伱都十分赞誉。”

“那恐怕是房相对儿臣过誉了吧,也可能是在父皇面前,房相不想将儿臣想得太坏。”

李世民看着这个儿子面带笑意。

李承乾蹙眉烤着鱼,也不再说了。

父子之间安静了许多。

太子殿下依旧淡定地烤鱼,时而将鱼翻个面。

一个太监脚步匆匆而来,道:“陛下,皇后来了。”

正是母后带着小兕子一起来了,李承乾这感觉到父皇的目光离开了,整个人也顿时轻松了许多。

李世民抱着小兕子道:“今天你有口福了。”

李承乾道:“父皇,兕子还小,油盐重的烤鱼要少吃。”

李世民溺爱地看着这个小女儿道:“吃点又何妨。”

长孙皇后在一旁坐下,低声道:“陛下,怎么让承乾在此烤鱼?”

看着多半在暗地里较劲的父子俩,长孙皇后叹息一声道:“那也别把衣裳脏了。”

李承乾道:“烤好了,小兕子吃鱼了。”

这孩子一岁出头,闻到香味就会流口水。

太监抬来了一张桌子,别人或许不知,只有太子殿下在的时候,陛下与皇后才允许别人坐在一张桌边用饭。

看儿子分着烤鱼,李世民将小兕子又交给一旁的皇后。

皇后,陛下,太子与小公主,坐在一起吃着,太监宫女纷纷站在一旁候着。

李承乾专心吃着鱼,从父皇与母后的眼神交汇中,也能明白,今天多半是有话要说的。

“承乾。”

见是母后先开口了,李承乾吃着鱼道:“母后请说。”

长孙皇后低声道:“你有多久没和同龄人来往了?”

李承乾不以为意,目光游走在父皇与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