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愚蠢的决定(1 / 2)

刚生出来的孩子不哭,弟弟和弟媳妇也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对,他们高高兴兴地从医院抱着孩子回到了家。

因为这一胎是女孩,王燕的父母本来就重男轻女,自然并没有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对儿媳妇增加好感,反倒更看不上她了,认为她没有给他们生出来孙子,是她这个儿媳妇没本事。

月子里,公婆一点好脸色也没给儿媳妇和儿子。公公还好一点,顾及点面子,表面上很多事还勉强说得过去。可婆婆就过分了,直接拉下脸来,月子里就催着他们赶紧追生二胎。

王燕的弟媳妇虚弱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眼中透着疲惫。

王燕的妈这个当婆婆的站在床边,一脸冷漠,都不正眼瞧刚出生的孙女,抱也不肯抱一下,嘴里却不停地念叨着:“怎么是个女孩啊?我们家可是需要男孩传宗接代的。”

弟媳妇默默地听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王燕的妈继续说道:“你这身子得赶紧恢复,争取早点给我生个孙子。”

弟媳妇哀求道:“妈,我刚生完孩子,身体还很虚弱,能不能等我恢复一段时间?”

王燕的妈却不以为然地说:“时间不等人,现在不生,以后年纪大了更难。”说完,转身离开了房间,留下儿媳一个人在床上默默哭泣。

别人家的儿媳妇生完孩子后,月子里,公婆都是大鱼大肉的伺候,还守在身边嘘寒问暖,对儿媳妇和刚出生的婴儿都是疼爱有加,可自己生完孩子后,却面临这样的局面,王燕的弟媳妇的内心是一阵一阵地感到心寒。

在某些农村地区,女性的价值被狭隘地定义为生育孩子的工具,就如同王燕的这个弟媳妇这样。

她们的生活重心往往围绕着家务和农活,而生育则被视为她们的首要任务。这种观念剥夺了女性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农村女性常常面临着巨大的生育压力,她们被期望尽早结婚并尽快生育。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沉甸甸地压在她们身上,仿佛生育孩子是她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的身体和生育能力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而她们的意愿和需求却被忽视。

这种现象不仅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限制了她们的发展和社会参与。她们可能失去了接受教育、追求事业以及参与社会决策的机会,被束缚在生育和家庭的角色中。

王燕当初不愿意留在农村生活一辈子,就是不愿意过弟媳妇过的这种生活。

看到弟媳妇结婚后的遭遇,王燕虽然心疼她的不容易,但是她也无可奈何,因为她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没办法改变弟媳妇的命运。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矛盾也一天天激化起来。

在弟弟和弟媳妇的女儿出生一年后,他们发现这个孩子跟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光是长相上就能明显看出区别来——

这个孩子两眼之间的间距明显宽,眼睛长得比较奇怪,鼻子还很扁平,耳朵也明显小很多,脖子也短。

除了长相外,正常婴儿在一岁内的那些长牙啊、动作啊,这个孩子发育得都跟不上。

弟弟和弟媳妇渐渐开始怕了起来:“难道,这个孩子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他们不敢相信,因为不想花钱,他们又拖了半年多,才不情愿地在王燕的催促下带孩子去省城大医院里做了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他们直接瘫痪在了地上——孩子被确诊是唐氏综合症患者!

本来他们是满怀期待地走进医院的,他们盼着通过检查能够确认孩子是健康的。然而,当医生宣布他们的女儿患有唐氏综合症时,整个世界仿佛瞬间崩塌了。

王燕弟媳妇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出眼眶,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她曾经幻想过无数次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的场景,但现在却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王燕的弟弟紧紧握住媳妇的手,努力让自己坚强起来,但内心的痛苦却难以掩饰。

他们默默无语地走出医院,阳光依旧明媚,而他们的心情却如同阴霾笼罩。一路上,夫妻俩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思绪纷乱如麻。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回到家中,弟媳妇蜷缩在沙发上,眼神空洞无助。弟弟则呆呆地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心中满是无奈和自责。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不幸会降临到他们身上。

“女儿是唐氏综合症患者”这个诊断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他们原本美好的憧憬,从此之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这样的现实,夫妻俩感到无助和困惑。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女儿,无论是日常起居、医疗护理还是特殊教育,都需要他们全力以赴。然而,这些额外的负担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精神压力巨大。

经济上的压力也接踵而至。为了给女儿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支持,他们不得不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特殊教育的开销。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得愈发拮据,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的异样眼光和偏见也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旁人的不解和歧视让他们感到孤独和边缘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