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大衍和匈奴(2 / 3)

看着递到眼前的瓷瓶,李汐难的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这药疗效这么好,想也知道很珍贵,放在身边向来应该是准备吃的。

没想到自己一开口他就答应了,这药给了自己,想来他恢复的时间肯定会延长。

接过瓷瓶的李汐没有注意到榻旁的矮几上还拜访这一个木盒,如果打开木盒她就会发现,那里边还有四瓶和她手中一样的瓷瓶。

制作这药的药材确实珍贵,但仅供上层人士使用还是能做的到的,只能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不知道这个误会的李汐,至少此刻对顾景之的大方还是很满意的,不过她也没打算让他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再加上现代科技文明的加持,写个可以让他加快恢复的方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匈奴经常来边关侵扰吗?”

既然以后就要留在这个地方了,李汐自然是希望做到了解,嘉峪关,大衍在边关的门户,想也知道的这里不太平。

早就对这个朝代有过了解的李汐知道,大衍王朝是架空王朝,并不存在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但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

比如中华的历史上也有匈奴,也有嘉峪关,也有都城长安。

但在中华历史上,匈奴是秦汉时对游牧民族的称呼,南北朝时称柔然,唐朝时称突厥,北宋时称契丹,南宋时称女真,明朝时称鞑靼;嘉峪关是明朝时才建立的,至于都城长安则是十三朝古都。

大衍王朝虽然在很多地方和称呼上都同中华历史上的朝代一样,但更像是嫁接。

不过李汐也并没有过多在意这方面,毕竟穿都穿了,细究这些也没什么用。

“匈奴骨子里就带着侵略的血液,草原自然条件恶劣,地产土地贫瘠,他们天然就觊觎中原大地。”顾景之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却又说明了一切。

顾景之的话里带着天然的敌意,李汐没有意外,在不发达的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天然的敌人。

自古以来中原文明同游牧文明之间的战争都是生存之战,是双方争夺东方霸权的决定战役!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呢,李汐本来是没有立场的,毕竟在她的时代的,已经没有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分,大家都是中华儿女。

在李汐看来,无论是哪个种族或者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

好的就交朋友,坏的就锤死!

生存并非只是你死我活,但也可以是你死我活!

贫瘠的草原让游牧民族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源,于是只能够倾巢南下,去掠夺资源,补充自身。

站在场外,以辩证的目光去看待双方的,无论是大衍还是匈奴都不能说是做错了。

大衍杀匈奴是为了保家卫国,匈奴侵大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很难说谁对谁错。

但此刻,李汐站在大衍的土地上,身为大衍人,她天然就站在匈奴的对立面。

“匈奴好打吗?”

李汐直白的问出自己最想问的话。

顾景之听完之后忍不住笑出声来,“好打,我们已经摸清了匈奴人的作战手段,每次都是压着他们打。”

顾景之说的是真话,可能是没有经过教化的原因,匈奴人的思维同大衍人比起来是较为僵化的。

他们的行事更偏向于野兽,喜欢直来直去,不爱动脑子。

不过顾景之也并非觉得匈奴全无可取之处,至少他们的骑兵还是很强的。

匈奴人从小骑羊骑马,挽弓射鸟,长大些后,射兔猎狐,一直在进行着无形的训练,等到成人之后,不用特地训练,他们便拥有作战的能力。

因为马匹的原因,他们作战方式更为灵活的,利于己方,如鸟聚集,不利时便如雨四散。

所以,尽管镇北军在同匈奴的对战中占据上方,却并歼灭过太多匈奴人,盖因为他们跑的太快了。

镇北军在边关镇守了多少年,就同匈奴对峙了多少年。

他们了解匈奴,匈奴同样也了解他们。

在知道在大规模的对战中他们无法在强悍的镇北军中占得便宜后,他们果断的选择更恶心人的方法,那就是小规模侵袭。

边关很大,镇北军不可能在每一处都设卡,他们便抓住了这一点儿,把队伍分为数支小队,专门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或者村庄进行劫掠,一旦得手立刻撤退。

他们动作太快,导致每次镇北军得到消息赶过去的时候,匈奴已经带着劫掠到的粮食和人口撤回了草原。

在草原上他们的优势就远远不如匈奴人,被匈奴人视为神圣之地的龙城他们至今没有找到它的具体方位。

不过针对匈奴人的小规模侵袭,镇北军也想了应对之法。

虽然镇北军在边关每一处村落都设岗,但他们可以机动应对,镇北军中特设了巡查营,专门负责在容易被匈奴当做劫掠目标的地方进行巡视。

石韩硕就是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