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2 / 5)

即便山里的散养鸡也不靠母鸡抱窝孵蛋,那样又慢又不安全,成活率低,有时候还容易被黄鼠狼和老鼠偷吃。

除了少数母鸡在夏秋温度适宜的时候抱窝孵小鸡,其他多数都是老太太们在孵化箱里操作。

孵小鸡就会产生很多不成功的蛋,俗称毛蛋,有人专门爱吃。

所以农场孵小鸡没成功的蛋也没浪费一个,都被大家吃掉了。

冬天蘑菇大棚、暖棚种植园很热闹,这边新修的是半地下大棚,埋桩子,搭棚子,上面覆盖草帘子和白色的厚塑料膜,靠着地气以及沼气、电能等取暖,完全不需要烧煤炭,绿色环保不会污染空气。

蘑菇大棚除了双孢菇,现在还有平菇、口蘑以及新培育的猴头菇等,猴头菇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大。

另外还有蒜黄、韭黄、豆芽等厌光蔬菜,再就是小青菜、菠菜等耐寒蔬菜,并没有种植什么反季节蔬菜,暂时也没有投入太多成本。

这些供他们自己吃,顶多过年搭配蘑菇往县城和市里运一些,并不往远处卖。

现在除非出口,国内远距离运输成本太大,没的赚不说还会亏本。

江南冬天都有绿色的蔬菜吃,这年代也不会运到北方来卖。

菜钱不够运费的。

前来参观的众领导们笑道:“咱们赶巧,有口福了。”

两位特意跟着京大华大招生办领导过来的农学院教授则一头扎进生态农场,也不跟他们一起参观,自己挖宝去了。

他们看到了唐圆和封辰带人嫁接的水果树,酸枣和红枣互相嫁接,杏子梅子嫁接,山葡萄和各种葡萄品种互相嫁接,山梨和鸭梨等品种嫁接。

虽然时间尚短,但是他们看得出来农场这是要培育新品种,且已经有初步的成果。

通过了解他们知道农场懂根据植物生长周期浇水施肥,懂得人工授粉!

像药田等农场每到花期都会适当进行人工干预。

大丫骄傲地给他们介绍道:“我们厂长正在研究中华野蜂,这种野蜂劲儿大,采蜜更多,寿命也更长,如果能驯化我们既有蜜吃还省钱呢。”

农场穷呀,背着那么多贷款呢,唐圆说能省就省。

当然这主要是封辰有这个本领,如果是别人她就不敢说这个大话了。

封辰连猴子都能驯服,野蜂也是可以的。

他们在山里就养了一群野蜂,它们在山洞附近筑巢,封辰会引导他们搬家,然后把野蜂巢采下来。

野蜂巢可是一味中药,对很多病症都有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非常难得。

两位农学院教授听得暗暗称奇,兴趣十足,要不是快过年了他们真想住俩月。

两人羡慕地道:“这边省农大有福了,可以直接带着学生过来上课。”

他们发现了,这生态农场方方面面都涉及专业课程。

在这里开课,不管老师讲课还是学生听课,那真是事半功倍的。

学生们的试验田都有着落呢,还不怕被人给拔了糟蹋了的。

这边农场里就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田地里的庄稼不能随便碰的。

程教授等人在这里住了三天,京大和华大的领导不知道是被质朴的田园风光陶冶了心情还是怕丢面儿不好意思争抢,就把劝说两人的任务交给了程遐年,由他问问两人的意思。

当然,不能由着两人说什么省大很大,不想离家远之类的话,要让两人二选一。

程遐年接了任务,趁着下雪食堂蒸了粘豆包、打了糍粑大家品尝点心的时候他和唐圆、封辰聊起来。

唐圆果然表达了自己和封辰的想法,她觉得省大很合适,可以兼顾学业和事业。

程遐年笑道:“若是其他学生,我会劝他学业为重,毕竟人生之事有先后,学业搞好才能谈事业。可你们不一样,你们给我的感觉好像早就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把学业搞好了,现在正是做事业的时候。”

他摇头笑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矛盾的感觉,这俩学生太聪慧,太通透,有一种经历过波折苦难大起大落之后才有了的清澈通透。

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汲汲营营,不慌里慌张,懂得向外求又懂得向内求。

可能大学学历和文凭对他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吧,就像当初他们不肯把罐头厂开在城里一样。

有没有这个大学,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事业。

因为有选择,所以这不是唯一,不是压上一切的豪赌,就能举重若轻。

人生当如是。

当然一般人没有他们的能力,自然也没有办法像他们这样洒脱,对京大华大和省大一个态度。

唐圆和封辰也没谦虚,他们知道程遐年话没说完,就认真听着。

程遐年继续道:“我知道你们想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实事儿,你们也做到了。在我看来,你们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现实意义上的成功了。可如果你们去首都读大学,那么毕业后,几年后,你们可以为更多人做实事儿。”

留在这里,只能为家乡这些人做实事儿,让他们受益。

走出去,可以让更多人受益,造福更多百姓。

程遐年希望他们走出去,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