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酒楼竣工(1 / 2)

接下来几日,朱樉亲自跑了趟军营,从中请出了一位熟练锻造的中年铁匠。

中年铁匠名为铁牛,除了个别老师傅以外,他是同代中锻造功夫最好的铁匠,一听是秦王朱樉亲至,需要带一名铁匠回府。

连同铁牛在内将近二十多位锻造好手立马毛遂自荐,最终朱樉选定了模样憨厚老实,块头也不小的铁牛。

由此可见,尽管秦王的名声在民间不太好使,但如是放在军中的话,那绝对是一呼百应的。

这也是为何,一直有句话流传,秦晋二王不死,朱允炆不敢如此激烈的削藩,朱棣更不敢造侄子的反。

有了铁牛的帮助,在锻造小作坊一事的建设上,这事儿立马就有谱了,没几天便将小作坊给有模有样的建了出来。

不过细沙的运输还需要时间,所以琉璃一事在材料方面耽搁了一下。

这次去了趟军中,又给朱樉瞧出了不忍,如今寒冬将至,西安地处神州西北,然而戍边的兵卒们身着依旧比较单薄。

可想而知,西北的秋风凌冽在他们身上,在无棉衣遮体的情况下,那将是何等的寒冷。

于是乎他在回府之后,招来孟管家,想询问询问王府的钱粮还剩多少,够不够给兵卒们每人添上一件棉衣。

然而孟管家的回答却让朱樉大失所望。

根据孟管家所言,先不说王府的资金够不够为将士们添置棉衣,哪怕够,那也没有那么多的棉花可用。

孟管家这么一说,朱樉才骤然联想起关于棉花的一些知识。

这棉花乃是宋末元初的时候传入神州大地的,但元人却没有发现其中的妙用,最终还是农耕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在后花园瞧出了棉花的妙用。

然后在全国挑选合适的地界尝试种植棉花,并用棉花做出了适合御寒的棉衣。

但朱樉却知道,这棉花与养蚕用的桑叶一样,都是中用不中吃的玩意儿,蚕丝可以制作丝绸,棉花可以制作棉衣。

但想要大力发展二者,便会挤压粮食的产量。

毕竟地都拿去种桑叶和棉花了,种粮的地就自然而然就少了,对于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明初而言,什么都没有粮食来的重要。

这棉花种的少,那棉衣自然也就少,所以将士们只能身着比较单薄的粗布麻衣,外加邦邦硬的皮甲戍边。

朱樉叹了口气,看来这棉花的问题,短时间内的确无法解决,除非粮食产量提升上来,又或者大明继续开疆拓土,打下更多的地来,才能有空余的地来种植更多的棉花。

既然暂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朱樉便也不纠结了,安安心心着手眼前的事务。

在时间的流逝下,酒楼内外的装修总算收尾完毕,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朱樉孟管家带领下开始验工。

“王爷,这一砖一瓦小的每天都会来瞧上一眼,与您给出的图纸应是没差的。”孟管家笑着道,语气颇有点小得意的意思。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孟管家在朱樉面前渐渐的放松下来,不似过去那般担惊受怕。

朱樉拍了拍孟管家的肩膀道。

“你老孟办事,本王放心的很啊,哈哈哈。”

说着朱樉眼睛一瞥,看向左右的高家兄弟道。

“你俩也多学着点,别每天脑子里装的都是吆五喝六的东西,那玩意儿犯法知道么!”

“是,王爷!”

高家兄弟十分顺从的低下脑袋,脸上没有半分的不快,反而真就认真的观察起了孟管家的行为举止,一副好学的模样。

孟管家被两道灼热的视线一直在后背盯着,那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但偏偏朱樉发话了,而且这话一出口,那就完全代表了他老孟才是朱樉身边的第一狗腿子,从前最吃香的高家兄弟都得跟着他屁股后头学东西。

这又让孟管家的心里觉得美滋滋的,恨不能立马回王府,在底下人面前炫耀一番。

在孟管家飘飘然的带领下,朱樉从正厅逛到了单间,再逛到了戏台,最后又逛到了后厨。

可以说,这间酒楼不管是用料还是设计,那都称得上是西安府城独一份。

“王爷,既然这酒楼都已经竣工,莫不如您现在给赐个名吧。”孟管家适时开口道。

此话出口,高家兄弟当即眼光一亮,对啊,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让王爷给酒楼赐名呢!

朱樉本就有给酒楼立个名字的打算,且这个名字也是早就想好的,孟管家这么一提,那他也就顺嘴说了。

“就叫西安第一楼吧。”

此名出口,孟管家当即拍手,一脸赞许道。

“好!王爷这名取得贴切,咱们这酒楼不论是用料亦或是楼体,西安府城之内都没有一家酒楼可与之相提并论,这西安第一楼之名,当之无愧!依小的看,哪怕取个天下第一楼的名,也是绰绰有余。”

“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