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有许多家长们发出灵魂拷问: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是吃不苦,没有拼搏精神,该怎么教育?
如今社会最大的痛点就是让孩子拼命注重读书,升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充实了年青代。
而失去对道德素养、健康卫生、劳动实践、身体锻炼的培育培养教学,而造成孩子失去吃苦耐劳拼搏精神。
希望我们的教育改变教学培养模式,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德智体美劳情地培养培育教学成长。
人才优秀的要点就是德智体,而不是只认高分,没有一个健身强壮的人才不属于中华民族的需求和希望。没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不属于华夏民族的真正优秀人才。
这个问题产生是有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在社会发展,智能手机无处不在,大部分孩子没有人监督,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
他们整天手里拿着大人们的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会帮助家里人干活,没有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没有感恩之心,已经失去了以前孩子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社会的发展是需要我们帮助孩子不断过滤一些信息,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久而久之,在
这样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又哪里懂得拼搏精神是什么呢?
看了《陆豫有约》这个节目,听着前辈们的拼搏精神,心里莫名的有一种感动的同时,也让许多人深深的思考起自己如此游戏人生的生活方式到底值不值得。
跟嘉宾面对面的访谈,再把这个访谈节目公布于众,通过电视传播的方式进入到全国人民的视线里。
这样直白的教育方式,比任何的一种说教的方式都多了一份诚意,它更有一种自身的魅力所在,让许多人不自觉地就想要一直关注这个节目的。
有网友不停的给节目组留言:“加油节目组,如果在加油的同时还能加更那就再好不过了!”
“看完这一期的《陆豫有约》之后,我此刻心里有太多的感动与感触想要找人来聊一聊,只是一时间又不知道我可以跟大家聊哪个话题?
嗯,当今的一些没有拼搏精神的弊端,在未来的若干年里,还很难被改变。
那也不能坐视不管吧!想想就很无奈!”
“有这些嘉宾的拼搏精神作为例子,越是本该尘封的那些往事,现今似乎是又起到了言传身教的用处。
在和我们身上有着共鸣的一些东西,有感动,有惊叹,有敬佩,也有醍醐灌
顶的当头一击,真好。”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快要忘记了刻苦耐劳的拼搏精神的真谛了!”
为此,有专家呼吁:想要社会发展,就必须要让孩子们懂吃苦,吃得了苦才行。
现在的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大部分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现在呀,不像过去那样,要种田、割麦,什么什么的,十分辛苦。没有了大的体力劳动,孩子都比较轻松。
另外,现在孩子越来越少,独生子女偏多,家里好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
即使有些事情,大人也代替做了,哪用得让孩子去做呀?即使上学,都有人接送,孩子们如何吃苦?
现在孩子没苦吃,所以没有拼搏精神。
换句话讲,如果给他吃苦,就会有拼搏精神。现在虽然没有大苦给孩子吃,但是可以给他们吃小苦。
先让孩子学会独立,在独立中吃苦。
因为科研研究的过程当中,常常是自己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若不会在独立中吃苦,一遇到一点挫折,早就放弃了。
再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在自己面对中吃苦。
可以让孩子在体验中,吃些小苦。
虽说,现在已经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并不见得每个
家长的工作都很轻松。
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体验一下自己的工作,让孩子在体验中,感知生活的艰辛,父母的辛苦,从而树立拼搏精神。
总之一句话,现在的社会大苦没有,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吃小苦,给他们创造一些吃苦的机会。
这样,他们就会懂得生活的不易,就会有拼搏的精神。
以袁隆平这一辈科学家群体为分界,袁隆平他们经历了很多历史原因带来的生活上的贫穷困苦。
我们常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脚踏实地是那些年代的常态。
但是看现在,整个社会风气都变得浮躁了起来——眼高手低又急功近利。
就像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
现在的年轻人从出生开始就是“矫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又多是给“鱼”,而不是“渔”,最重要的是,年老的父母们,似乎又习惯了代儿女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