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的指导下,关东军愈加频繁地在关东各地不断进行针对性的攻击作战演习,厉兵秣马,磨刀霍霍,其野心昭然若揭。
奉军官兵已闻到了火药味,尤其是驻沈城北大营的奉军第7旅,认识到东洋军一旦发难,他们自己必将首当其冲。
8月的一天,第7旅王旅长组织参谋军官和情报人员判研局势,顿感事态危急,王旅长当即携带所得情报心急火燎赶赴燕城向张少帅汇报,请示机宜。
张少帅面色凝重,心事重重,思考良久方道:“以当前时局看,东洋国多有挑衅,但尚不敢胡来。按金陵方面的意思,力避冲突,免生事端。此刻关内形势未稳,调兵回援恐也不妥。还是那句话,遇事别抵抗,避免和东洋军发生冲突,一切先从外交解决。”
张少帅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现在不宜与东洋军开战,能忍让则忍让,不要轻启战端。
一番话就像一盆冷水泼来,让王旅长心凉了半截,他十万火急跑来求援,谁知不但一个援兵都没搬来,张少帅还给他扔了个唯恐避之不及的“不抵抗”紧箍咒。
“少帅无战意啊!”王旅长黯然无奈回到沈城。
第7旅根据这一指示,反复研究遭受东洋军攻击时的应对方案,最终决定“衅不自我开,作有限度的退让”的对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全旅官兵退到东山嘴子东大营附近,集结候命。
9月4日开始,在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的行动方案指导下,关东军骤然加大强度进行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包括模拟包围关东兵工厂和针对沈城城的进攻、巷战、夜战的演习,并演练了指挥“满铁”进行军事运输作业,配合关东军作战的行动。
9月14日,驻沈城关东军独立守备队根据本庄繁的指示,在沈城北郊北大营附近进行所谓的“军事演习”,公然把北大营当作攻击目标。东洋军肆意挑衅,不断向北大营猛烈射击,企图引诱奉军开火还击,以制造侵略开战的借口。
9月15日至17日,东洋军愈加变本加厉,借演习之名不断猖狂挑衅。面对这种侮辱性的挑衅,奉军官兵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予以还击。为了避免与东洋军发生武装冲突,张少帅严令官兵:“忍辱负重,不准还击。”
东洋军的企图最终没有得逞。
但是,这也给奉军和张少帅造成了东洋军仅仅是“演习挑衅”的假象,导致麻痹大意,应对失措,最终不断地“判断错误”。
东洋人使得一手“狼来了”的故事,最终喊多了也成了真。
正如石原莞尔所预想的那样,关东军的整个行动过程几乎就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他所制定的详细计划进行。
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的赌徒行动意外的得到了巨大的战果,大大出乎了他们自己的意料。
他们都想不到战斗竟然会这么顺利!胜利竟是唾手可得!
石原莞尔洋洋得意,抚掌大笑:“我只算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想不到奉军会一枪未开。”
本庄繁内心无比惊喜:“只动用了一万多人的兵力,以极小的代价,就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和资源!这可是连惨烈的对俄战争都未能获得的辉煌战果,可谓奇勋一件!”
奉城事变,东洋人赢得太容易,狂妄之下,野心暴涨,关东和整个华夏国近现代史上最悲惨的命运开始了,就此拉开了华夏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的悲壮序幕。
以前宋鸿飞一直不明白,国恨家仇,奉军张少帅为什么不奋起抵抗?
当他身处于那个时代,才明白,当时的不抵抗,有着各种复杂的因素。
9月6日,阴云密布之际,张少帅致电关东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及关东三省政务委员会:“对于东洋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
这就是所谓的“鱼电”。
9月18日当晚,在燕城的张少帅正在观看梅兰芳表演的京剧,突然接到沈城荣臻急电,得知关东军进攻北大营的报告,他认为只是东洋国的又一次挑衅罢了。
张少帅为何就轻率地得出如此判断?
所谓情报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张少帅当时花费重金将情报打入了东洋内阁高层中,获得了东洋高层相关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情报。
张少帅判断,这不是来自东洋高层的命令,只是关东军的一次挑衅,东洋国近期没有进行大规模侵略的打算。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东洋的这种挑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上一次,于是张少帅像以往对待东洋人挑衅那样,决定:“不抵抗”。
宋鸿飞记得后世曾经看到过的史料,晚年的张少帅在回忆录中,如此解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抵抗对策:
“因为那时关东军经常寻隙挑衅,隔几天就找点事闹闹。”
“东洋兵在我军士兵的刺刀上划火柴,故意挑衅。但我下令,绝对不许反抗,任你再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