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韩家的态度(1 / 2)

开局遇到宋太祖 玈山 1147 字 6个月前

目前猜不透耶律斜轸的态度,只能从韩知范下手了。同为燕云世家,赵匡禹相信,韩知范也肯定不希望燕云之地成为战场。

赵匡禹领着辽国将领们在外城转了一圈,也时不时介绍了一下围城时的情况,引得韩知范一阵唏嘘。韩知范从太原城走的时候,宋军还未四面围城,那时候还只是打援而已。此时韩知范看着倒塌的城墙,也是感慨万千。

太原三城中,最恢弘的便是晋阳城。这个始建于赵简子时期的古城,虽然已经坍塌,但仍然可见它超大的规格。这座北方巨城,远远超过任何一座辽国城池。幽州、上京在规模上远比太原三城小。曾经的北方汗廷渤海国忽汗城,辽太祖用投石机攻了三个月,也没有攻破,如果换成太原三城,恐怕两三年也攻不下。

“这么恢弘的巨城,竟然被攻伐成这副样子,我见城外有壕沟、箭楼的残留,守备应当是完备的,宋军怎会攻上来?” 韩知范的意思就是壕沟、箭楼和羊马墙都完备,宋国的步兵应该是无法抵近城墙的。只能用远程武器攻击,可投石机的威力如何能造成这般伤害。

“宋军的投石机远超我们想象,他们投石机有十三梢,数百人施力,百多斤的霹雳弹在城上炸裂,其威力可想而知。他们还有一种巨弩,千余步的射程根本防不住。”

赵匡禹的话让韩知范吓了一跳,他自幼饱读诗书,唐时的军械武器可以说了如指掌。石敬瑭献燕云时,幽州的武库里就存有唐时的投石机和巨弩,他也是亲眼见过。可从未想到武器的发展会如此迅速,短短几十年变化如此之大。

“十三梢。。。。千余步。。。。竟有如此威力。”

辽国的投石机大多都是单梢,装载的石块有限,投射距离也短。但就是这种单梢的投石机,在围攻忽汗城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韩知范无法想象十三梢的投石机如何运作,数百人如何同时发力。

至于千余步的巨弩,已经超出韩知范的认知了。其实从安史之乱李光弼守太原用了巨弩毁坏橦车后,此后一百多年巨弩的使用并不频繁,原因就是精度不准,制作不易,运转不方便。

巨弩不像投石机简单便用。只需伐木取材制作支架,然后加横梁、炮梢,短时间内便能做出来。因此十三梢投石机所带来的震撼远大于千余步的巨弩。

辽国征战在于一个快速机动,在野战上击溃敌人主力,然后围城劝降。至于攻城,这不是契丹人的长处,因此燕云之地的城池守卫都是汉人将领。

时代的变化已经超出了辽国的预期,在大联盟时期,契丹族就能凭借骑兵击溃大唐主力。可到了建立国家后,契丹人却不会守城,以至于周世宗北伐时,契丹人连据城防守都不会,眼睁睁看着周军登城后,才近战搏杀,这导致直接丢失了三城,最终还是在野战上击溃了周军。

韩知范问了一句:“赵将军,你在太原这么长时间,如果换做我们来守,是否能守住?”

赵匡禹回答道:“我国有野战之勇,但无守城之才。一旦落得野战失利的情况,城池只会是我们的葬身之地。”

韩知范同意赵匡禹的说法:“是啊,我们只能用野战来挽回战局。我们不如宋军一样会攻城,也不像汉军一样会守城。一旦野战失利。。。。。”

契丹建国,以定居一城取代游牧,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步。将自己束缚在一座孤城中,真的能避免游牧民族固有的结局吗。韩知范喃喃的说了一句:“陛下啊,你想到过这种结局吗?逐步汉化,变成汉人一样,然后被更北方的部落击败,就如今日的契丹一样。。。”

韩知范的私语落在赵匡禹耳中,只觉得韩知范想的太远了。人只能根据目前的情况进行改变,至于百多年后的事情,谁也无法预见。

“韩内侍,儿孙自有儿孙福,以后的事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哈,对啊,是我着相了,想的太杂了。”

“赵将军,这城是被水冲塌的吗?”

“算是吧。”赵匡禹将宋军走后,泄洪时导致城塌的情况说了一下。

韩知范听后连连惊叹,感慨于汉国的运气,宋国的短智,说出了那句留于史册的话:“宋师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

赵匡禹听后说道:“韩内侍说的对,多等些时日城便破了,宋人只留偏师也可取此城。”

“天意如此,此间天地不属宋国。”

不过,赵匡禹还是心中腹诽不已,不说恢弘的晋阳城,就说最薄弱的中城。这座城自从武周时期建立,三百余年间被淹不下于百余次,也没见到城墙晒干后坍塌的。韩知范说宋人一知半解,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太原城破,一在于年久失修,二在于宋军巨炮轰击。而最重要的就是泡的时间太久,在水中形成了一种平衡。先泄了城外的水后,平衡被打破,城墙在城内水的压力下往外倒,之后才是干涸后变脆崩塌。不过这都是依据事实推测前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