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继元的态度,赵匡禹并没有感到意外。如此巨量的粮食,换做谁都不想轻易放弃。汉国本身资源就不多,而且财富也很少。加上与中原王朝敌对,断了粮食来源,因此过得更加贫困。
在这个时代,最保值的财物就是粮食,你有再多的金银珠宝也不一定买得到粮食。战乱时期,最主要的还是以物换物。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整个汉国的常年的粮食仓储还不到宋军赠予的十分之一。
刘继元也是听过契丹人的事迹,对他们的军纪也颇有耳闻。这万一契丹兵暴走,把粮食抢了,人口掠走,然后焚烧了宫殿,将自己带到北边和石重贵作伴怎么办。辽国立国数十年,可几十年的文明熏陶也无法改变古老的习俗。
当年攻灭渤海国时,辽太祖和渤海王约定不抢不烧。可真的进了忽汗城,契丹八部之间为了战利品竟然内讧了。辽太祖出面调和,然后就是大帐被烧,自己险些被误杀。而渤海国自国王以下所有的贵族都成了刀下亡魂,整个忽汗城付之一炬。由于贵族全部被杀,渤海国遗民一直想复国却没有人去领导,最终还是跟随契丹皇族出身的东丹王逃了。
忽汗城的惨案直接导致两个大首领被砍了头,部族被拆散吞并。这件事也间接导致了辽太宗建立皮室军,应对其他部族的武力威胁。
刘继元对于这些事都心知肚明,他清楚如果自己不早点做决定,汉国和自己的下场不会比渤海国好。于是便同意了这件事,并命令卫德贵马上准备犒军,千万不能让辽国接近太原三城。
突兀的,刘继元仿佛想到了什么,冷不丁的问了一句:“刘继文是否跟来了。”
赵匡禹没想到刘继元会问这个,只能说:“还不清楚”。
刘继元对于这个回答非常不满意。他感觉赵匡禹在骗他,于是又一次问道:“刘继文是不是来了?”
赵匡禹知道这时再不能刺激他,便说道:“没有,来的只有带兵主将和内侍韩知范。”
不曾想,正是这句话,让刘继元笃定了自己的猜测。赵匡禹也突然想到自己说错话了。他不该提韩知范的,因为韩知范是辽国的内侍,还是执掌谕令的内侍。除了皇位更替这种大事,韩知范是不会出使的。上一次出使还是册封刘继元为大汉皇帝。那这一次为何来,刘继元心中感到非常恐慌。
只要开始猜疑,事态的演变就会变得无法掌控。此时城外十几万辽军不再是援军,而是逼他退位的敌军。他甚至觉得辽军和宋军私下已经媾和,而筹码就是他的皇位。
此前的种种在刘继元看来是那么的合理。一宋军刚走,辽军就跟来了,双方基本没有发生冲突。而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这个皇位,所有人都反对自己。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宋辽两国,他们都不同意。想到此处,刘继元的目光看向了阶下的赵匡禹。
这个辽国的将领是被宋人送进城中的,或许从那时宋辽双方就已经达成了共识。赵匡禹感受到刘继元的眼光,不解的问道:“陛下?”
刘继元脑海中嗡嗡作响,他站起来,看着赵匡禹:“对,就是这样,朕想通了。你进入太原城就是充当内应,宋国和辽国早已私下接触了对吧。。。。。你先稳住朕,然后宋军攻城。宋军将城外百姓迁走,朕就是孤家寡人,然后辽国再把刘继文送来,随后就是指责朕守国不力,然后夺了朕的皇位。。。。甚至杀了朕了。。。。。。。。你们都在算计朕。。。。所有人。。。。。”
刘继像是一个疯子般胡言乱语,不断地嚎叫着,周围内侍纷纷吓到不敢近前。没过多久,兴许是喊累了,刘继元突然安静了下来。他突然放声大笑:“朕不会让你们如愿的,这皇位是朕的,谁都拿不走。。。”
说完这些后,刘继元走到大院中,来到那堆积如山的粮食面前说道:“你说,这么多的粮食要是都烧了,几十里外的人是否能看见呢?”
卫德贵连忙去劝:“陛下,烧了粮食,太原百姓吃什么呢?”
刘继元看了眼卫德贵然后有看了下粮堆说道:“吃?这是朕的,没有朕的命令,谁敢吃。烧!朕命你烧了它!”
卫德贵不敢忤逆,但是也不敢烧粮食,他只能匍匐在地。
刘继元见状,夺过侍卫的刀,劈砍着粮袋。自安史之乱后,无论是割据一方的节度使还是擅自称帝的豪强,几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如果我亡了,那么属于我的一切都要陪葬,包括自己的下属和臣民。
刘继元本身就是白身一个,虽然是皇亲,但却极为不受待见。没有官爵俸禄和封地,甚至都没有父母的关爱。那么当这样一个人掌权拥有了一切后,会比其他人更加疯狂和畸形。在这种人眼里,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或物都是附属。既然是附属,那么处理掉就理所当然。
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法阻止刘继元,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哪怕是赵匡禹这个上国官员。而就在刘继元找到火源时,郭无为赶到了。
郭无为贴近刘继元,拿出一个小瓶子塞到刘继元的鼻孔处,随即刘继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