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釜底抽薪(1 / 1)

开局遇到宋太祖 玈山 873 字 6个月前

太常博士李光赞说道:“陛下御极四海泽庇苍生,今晋阳百姓造此劫难,恐无力生计,臣请陛下迁晋阳百姓于境内,以解生民之苦。”

卫德贵听到此言,马上叩首:“大皇帝陛下,汉国人少地贫,若迁移人口与亡国何异,请陛下垂怜我主,给汉国一个生路。”

李光赞则回应道:“汉使这么说就不对了,我朝只迁走城外丁户,土地不取,城中户民也可生产自给啊。契丹来袭,你们闭门自保不让城外百姓避难。你们可曾管过城外百姓的生路,今日不取太原,已是天大的恩赐,莫要不识抬举。”

李光赞的话让卫德贵无法反驳。契丹每年打草谷时,对城外百姓确实坐视不理。这是国力弱小所致,根本不敢反抗契丹。

苦一苦城外百姓,换得契丹的庇护,对于当权者来说是有利的选择。卫德贵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跟李光赞讨论,只能不断地对着宋太祖叩首,希望能得到饶恕。

宋太祖看着卫德贵说道:“太原遭此兵祸,朕也有责任。如今百姓家无余粮,今年秋末契丹定会袭扰,那时百姓将再无活路。这样吧,朕下个手谕,愿意跟朕回去的,朕定会安置妥善,不愿意离乡的,朕绝不强求。这样如何?”

对于李光赞,卫德贵还能争论两话,但是宋太祖这看似商量的语气,卫德贵根本没有张嘴的余地。因此只能叩首谢恩,他能做的已经做完了。

“既然如此,那此事就这么定吧。还有告诉那刘继元,朕走后,契丹人必来。朕会留下些粮草衣帛,这些东西拿出一部分应付契丹人的索取。其余部分要分给守城的士卒和百姓,朕很欣赏这些义士。倘若朕得知这些粮食衣帛没有分给太原百姓,朕还会亲自到来,届时就算毁了太原城,也要将刘继元挫骨扬灰。” 宋太祖的这段话着实让卫德贵诧异,他没有想到会有意外收获。

太原城的粮食储备早已耗尽,即便此时宋军撤走,整个太原府在接下来的数月内仍会饿死很多人。更可怕的是一旦契丹人来了,没有犒劳的军粮,真的无法想象契丹人会怎么做。

卫德贵再次叩首,这一次是真的心甘情愿。即使这是宋太祖收买人心的方式,可这个恩赐能挽救数万条生命。无论之前打的多么惨烈,有什么深仇大恨,此时也只有感恩。

卫德贵叩首之后,便被请出了军营,太原一战真的结束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在送走卫德贵后,宋太祖让人将草拟好的诏书拿去给魏仁浦,这是之前答应老相公的。紧接着便是退兵的具体事宜,宋太祖让李光赞草拟出一个具体的退兵计划,然后安排给各营长官实行。

首先便是到民夫营,先让太原籍的民夫回家,并且是带着归正文告回去的。文告上的内容主要参考建隆二年的条令:“归正者,每人支钱十千,每户分田二十八亩。分田之后,免赋三年,每户置屋三间。”

而且此次,宋太祖下令,若是没有自给能力,也会接纳,由官府赡养。“每口月支钱八百,米八斗,幼子减半,但每户不得超过五人。” 这个条令主要是针对之前民夫营中疫病而死的民夫,他们死后,家中便没有了壮年劳力。

如此优渥的条件当然会有很多人愿意迁移。特别是那些没有壮年劳力的家庭,如果留在此地,家破人亡是必然结局,还不如搏一个活路。短短十天,就有一万余户百姓愿意跟随,这个数量已经是太原府总户数的五分之一。还有更远方的岚州、石州等地,已经让李继勋妥善安置。

迁移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工作,虽然已经下令不用携带多余的物品,到了宋境会补偿,但仍旧有很多工作要做。最大的一个问题还需要解决,那就是这么庞大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之前的预期,该如何安置呢。

就在讨论安置移民的问题时,大宋尚书右仆射魏仁浦去世了,他死前正是以中书省长官的名义签发了撤军政令。宋太祖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有些无法接受,只得暂停一天政务,安排魏仁浦的丧葬事宜。

魏仁浦是宋国朝堂稳定的主要功臣,旧周的大臣全靠他一个人震慑。宋太祖也需要魏仁浦制衡赵普,赵普是宋太祖的亲信,但是权利心太重。如今魏仁浦去世,整个朝堂的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但这些都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如今需要解决的就是太原府西八十里处出现了辽军,无法知道这些契丹人是从哪里到来的,也不知道这些契丹人会不会趁着撤军发动袭击,一切都是未知数。

麻烦事一件接着一件,搅得整个宋营都不得安宁。当然太原城内也不平静,甚至有点风雨欲来的感觉。

当卫德贵将宋太祖的话带给刘继元后,刘继元的性格开始变得喜怒无常,不仅一天内处死了很多内侍,更是将西城一些说流言的百姓当众处决。

郭无为也被迁怒,此时更是性命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