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政局动荡还在持续,耶律贤让萧思温秘密处决了很多人。这让很多宗室感到不安,纷纷来到宫中请罪哭诉,耶律贤宽慰后便让他们安心回家。
如此一遭,宗室这边基本上摆平了。杀伐立威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接下来便是收拢人心了。
辽保宁元年夏四月大朝会。
天赞帝在朝堂上进封天平王罨撒葛为齐王,赵王耶律庶成为宋王,并且赦免他的过错。除此之外,耶律隆先、耶律稍、耶律道隐、耶律必摄、耶律敌烈、耶律宛都被进王爵。如此大规模的封王是符合传统的,可是封王的代价,是让诸王交出一半部族兵归南、北院管辖。这种变相的夺权,还是引起了很多不满。天赞帝给出了选择,兵权和王爵只能选一个。
天赞帝这个计策是韩匡嗣提的,效仿的就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是辽国不同于宋国,无法完全剥夺宗室的兵权。天赞帝想消除辽国的宗室之祸,不想让这个隐患祸及子孙。事实上,天赞帝这个行动事先征求了南院大王耶律挞烈和北院大王耶律屋质的意见。
北院大王耶律屋质历经五朝,见惯了宗室厮杀。他在世宗和穆宗的两次皇位交接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一手促成了横渡之约,让辽世宗平稳即位,又在世宗被刺杀后,铲除察割,拥立穆宗。
他是亲眼见证辽国的崛起,又目击了一次次的血腥内斗。因此他很支持消除宗室兵权。事实上正是他亲自去找了耶律敌烈和耶律道隐,让他们率先表态,这才让这次封王顺利进行。
而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是不支持对宗室动手的。他不想宗室之间互相猜忌,彼此仇视,夺兵权,就意味着激化部族矛盾。
天赞帝亲自去拜访挞烈,想获得他的支持。
耶律挞烈此时正在南院,他刚收到援兵被击败的消息,正在批复公文。天赞帝到时,并未让内侍通告,而是直接来到公房。
耶律挞烈发现天顺帝到来时,就起身行礼。天顺帝连忙摆手:“南院大王,处理公事即可,不用在意朕。”
挞烈哪里还有心思处理公事,他自然知道天赞帝还是为了诸王兵权一事。
“陛下,还是为了兵权一事?”
“朕想听听大王的意思。”
“陛下,老臣不同意这么做,我国与宋国不同,他们可以收兵权,我们行不通。”
“能不能行通,总要试一试。朕不想再出现宗室相残的事情了。”
挞烈知道世宗遇刺的事,给耶律贤心里留下来多大的阴影。可是辽国不能走中原汉人的路。
“陛下,若是收了宗室的兵权,谁来护卫陛下啊。那些部族首领会怎么想?他们会惧怕收他们的兵,没了兵,他们部族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样会逼他们造反的。”
辽国的宗室是叛乱的常客,但也是守卫的重要力量。每个宗室背后都有数万帐的部民要养,而族兵的多少就直接决定了这个部族能养活多少人。残酷的自然法则在契丹部族非常适用。为何要年年让那些部族首领去打草谷,就是为了少饿死人。而族兵就是一切的保障。
如今若是先收了宗室的兵,宗室背后的族民怎么养活?燕云之地的粮食只够养宫帐兵和上京。其他的部族还要自己想办法,渤海国的旧地被很多人盯着,就是因为那里有能种粮的良田。
河北之地,如今宋国步步紧逼,使得很多部族失去了粮食来源,他们已经开始不满。如果不是宫帐军和宗室族兵,他们早就反了。如今收了宗室兵,这些部族兵就会失去一个震慑,日后必定成为隐患,这才是挞烈担忧的。
天赞帝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更知道,契丹如今的国制走不远,迟早内乱。太宗设立宫帐军就是为了平衡部族兵带来的压力。
如今皮室军已经收归他管,日后再册立皇后,属珊军也在手中,目前就差亲王的族兵“斡鲁朵” ,三者汇聚,数十万宫帐军在手,他就可以对各部族军动手了。
“朕如今皮室、属珊已在掌握,再收诸亲王斡鲁朵,何惧部族军,那时兵聚一处,天下何处不可得。”
“陛下,契丹强在于部族齐力,诸部争勇,各部以先祖荣光为傲。就如那汉人世家,强盛可止千年。若无部族兵,则诸部不存。一旦掌兵者有异心,何人能阻。”
“契丹要强盛,就要学汉人。”
说罢,天赞帝就离开南院回宫去了。
北院大王耶律屋质听闻天赞帝从南院离去,就去了南院找挞烈。
“陛下找你是说收兵之事?”
“不错,不过我不同意。”
耶律屋质看着这个年长他十几岁的族兄,劝道:“难道你想看到契丹再次内乱吗?”
“敌辇,若真收了兵权,日后发生叛乱,你还能护住辽国吗?”
耶律屋质无法回答,他当时之所以能稳住辽国,先后扶持世宗和穆宗即位,就是说服宗室和几个大族站在自己这边,不然他根本无法对抗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