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确乎大才,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
袁绍得了冀州以后,曾经向沮授问策,问他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发展势力,当时问他说道:“现今贼臣作乱,天子为贼兵挟持,被迫从洛阳西迁到了长安,海内板荡。我家历世受宠,吾欲竭忠尽力,兴复汉室,然若齐桓公设无管仲,即无霸业之成,勾践设无范蠡,即不能保国,吾方欲与卿勠力同心,共干社稷。敢问於卿,将何以教我也?”
袁绍的这通话中,举了齐桓公、勾践这两个例子。齐桓公的例子是为借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故事来表示他“削平割据、复兴汉室”的心愿,勾践的例子对应的则是冀州那会儿,包括现在面临的形势,即:外有公孙瓒、黑山军等强敌,还有青州黄巾等敌,因此他不但需要有管仲这样可以辅佐他成就霸业的谋士,他还得需要有范蠡这样能够帮他保住冀州、击破强敌的谋士。
沮授当时就献给他了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
他对袁绍说道:“将军弱冠登朝,名播海内,董卓祸乱朝中,擅兴废立之事,将军奋然而发忠义之心,单人独骑,由洛阳出奔,而使董卓心怀恐惧。朝廷拜将军渤海太守,将军到渤海就任后,百姓稽首归顺。韩文节自知才略不如将军,旋又甘心让贤,表将军为冀州刺史。
“将军独骑出洛,短短时日,先振一郡之卒,现今已拥冀州之众,诚已是威震河朔,名震天下!虽然黄巾狡猾、黑山跋扈,然将军若举军东向,则青州黄巾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随之,将军回师北上,公孙瓒唯能束手就擒,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至此,将军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遂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兴复汉室的大功,将军一定就能够立下!”
沮授的这番战略规划,简而言之,可以把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先消灭青州黄巾,再消灭冀州西部的黑山军,定了青、冀,并越过现为黑山军占据的地盘,拿下并州之后,再以此三州之力,全力进攻最强大的敌人公孙瓒、刘虞,把幽州也拿到手,这样一来,黄河以北的幽、冀、并、青四州就都成为了袁绍的地盘,同时,还能凭借雄浑的实力,迫使幽、并等地的匈奴、乌桓、鲜卑、休屠等各部胡人遣骑从附。
第二个阶段是: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四州在手,胡骑从附,之后,便去打李傕、郭汜等凉州兵团,把天子迎回洛阳,依仗“大义”的名声,再次第铲除凉、豫、兖等西北、中原和扬、荆、益等江左诸州的割据势力。
这个第二阶段,说白了,其实就是原本时空中曹操后来所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策。——沮授其实乃是此策的最早提出者。
这番整体的战略规划,实事求是地讲,的确是非常的好,既借鉴了当年光武皇帝从河北起家,中兴汉室这条旧路,而且根据现今的背景形势,补充进了迎天子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新的对策,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具有切实的操作性,如果完全彻底地按此行之,确乎就像沮授说的,平定天下,应该非为难事。
袁绍那时听了,欣喜赞同,说道:“此吾心也!”
当即就表他为监军、奋武将军。
当然,任沮授为监军,也不是全因为他的才能,除掉他的才能因素和第一个缘故外,还有第三个缘故,便是袁绍现今帐下带兵的将领如麹义、高览、张郃、文丑、颜良等等,泰半都是冀州本地人,郭图等颍川、豫州士人尽管在袁绍帐下各有重任,可他们都是士人,换言之都是文臣,并非武将,有能力领兵打仗的只有一个,即此前袁绍在西园军中的同僚,时任八校尉之右校尉的淳於琼一人而已,勉强可以再加上袁绍的外甥高干一个,所以,为了能够使部下的冀州诸将心服,他也只能从冀州士人中选一人来做监军,用郭图等的话,定是难以服众。
这也是沮授得任监军的一个缘由。
且不必多说。
只说沮授闻了郭图之言,便就问他,说道:“敢问郭君,为何说我大谬?”
郭图摸着胡子,说道:“黑山贼岂是容易平定的么?黑山贼盘踞在北起常山,南至朝歌,我冀州西部绵延长达数百里的太行山谷之中,那里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莫说进战了,就是入山,也山道狭窄,崎岖难行!我可以断定,短时间内是很难把黑山军平定的。而且张燕虽贼,亦颇有才干,深得黑山军的拥戴,其人又骁勇善战,剽捍捷速过人,故号为飞燕。山谷已不利进战,贼又骁悍,敢问监军,何策足以速胜?而如果不能速胜,消灭黑山贼的这场战争若是旷日持久的话,如此,岂不反是给了公孙瓒在幽州苟延残喘,重新恢复其实力的机会么?那到时候再去打公孙瓒,只怕就不如眼下之易,却会胜负难料了!因此,我说将军此言大谬。”
沮授也摸着胡须,瞅了郭图两眼,不慌不忙,从容说道:“郭君这话听来有理,但郭君却是只见其一,未知其二。”
郭图说道:“如何我是只见其一,
未见其二?”
沮授不与与他多说,转对袁绍,继续对袁绍说道:“明公,黑山贼盘踞山谷之间,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