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铁弦来访(2 / 4)

可能赢一样,朱棣觉得拿不下济南也是个不存在的选择,可它偏偏又发生了。

这一切要感谢两个人:盛庸和铁铉。

盛庸在之前没捞到什么露脸的机会,这时他随着败兵退到了济南城内,盛庸官拜都指挥使(正二品),成了济南军队的最高统帅。

当铁铉来到城头拜会都指挥使大人时,盛庸正在忙着指挥防务,听到有个叫铁铉的山东参政求见,他不耐烦地瞅了对方一眼,挥挥手道:“知道了,下去吧。”这帮腐儒除了给自己添乱,浪费城里的粮食,有啥用咧,他如此想道。

铁铉不慌不忙:“敢问都指挥大人,守城可有把握?”

盛庸更烦了,这书呆子哪壶不开提哪壶,他沉下脸问:“莫非参政有退敌良策?”

铁铉拱手,正色道:“二十二字足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盛庸像是被点了穴一样,脸色从红转白再转红,肃然回礼:“高见!”

铁弦一句话,解决了济南防御战最大的一个问题:为何而战。

铁铉,色目人,特长是断案,从没参与过军务。作为山东参政,他本来是不该出现在济南的,但是为了践行自己的信念,铁铉决定主动赶到济南,与城池共存亡。

宋代大儒张载尝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都是以“为”字开头,张载又长期生活在陕西眉县横渠镇,所以也被后人称为“横渠四为”或“横渠四句”。

这短短22个字,深邃广博,立意高远,在后世广为流传,被无数人所引用并践行,堪称中国人的精神绝句。

而它最具生命力的时刻,往往是在家园破碎,国家危难的危急时刻。

宋末,文天祥在殿试时写下“横渠四为”。

明末,西湖三忠之一张煌言以“横渠四为”为座右铭。

这句话还被无数人讲过,晚清的林则徐、清末的章太炎、抗战时期的马一浮等等。

千年来,无数文人对这富含哲理四句话作出自己的解释,什么是“为天地立心”?

他们的解释各有不同。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说,因为人是万物之灵,与天地相通,“为天地立心”就是人类崇高的道德使命。

被梁漱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说,“为天地立心”意味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时事多艰,国人应扫除社会上弥漫的悲观情绪,振作精神,主动承担起民族与国家的责任。

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说,今人应将“为天地立心”视为自己修德守仁的动力,去认知它,为它们赋予意义。

相同的是,大家践行“横渠四为”的行动都是差不多的。

文天祥高中状元后,一生都在矢志抗元,为保存华夏火种而殚精竭虑,最后兵败被俘,血洒刑场,煌煌正气光耀千秋;

在大明大厦将倾之时,张苍水领导海上抗清历时16年,三度闽关,四入长江,二遭飓风覆舟,纵横于锋镝之下,栖山蹈海,历尽磨难;

林则徐才略冠时,被赞为“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擎”,朝廷唯一能倚仗抵御外侮的文臣。

国家危亡之际,无数人以血肉之躯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而义无反顾,横渠四句,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这短短22个字,千年以来始终激励一代代人为国为民努力奋斗,被各个时代的牛人当做立身和做事的最高标准,并用生命为之践行,成为精神的标杆。

在建文朝,这根标杆就叫做铁铉。

哪怕以我们数百年之后的历史观来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全是为了一己之私,哪有一丝为国考虑。

铁铉从小所受教育更是告诉他,朱棣说得天花乱坠他也是反贼,就算他打赢了李景隆也还是反贼。

即使最后他当了皇帝,他还是反贼,这点是终其一生不能改变的。

在儒家道德观念下,这场战争不是叔侄过家家,是正义与非正义之战。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迥异于鸟兽虫鱼,正在于人有道德感。当一支军队明白为何而战,他们将爆发出可怕的战斗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了铁铉驻守济南,形势发生了改变。人如其名,铁铉就是一根铁弦,他用自己的钢铁之弦拨动出心中的精神力量,激励起全城军民的斗志。

济南并没有很多兵,也没时间在城外重重设防,但它再次证明了在守军意志坚决的情况下,攻城这种活有多困难。北兵围住济南猛攻三个月依旧毫无进展,面对盛庸+铁铉的组合,朱棣不会攻城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

在此之前,盛庸和铁铉只是两个无名之辈,济南之战成为试金石,让他们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传记。尤其是铁铉,他的影响将远远超出大明的寿命。

在朱棣强攻不下威胁放水倒灌济南时,铁铉派人诈降,大开城门将朱棣引到门下,突然放下千斤闸,几乎将朱棣压成一块肉饼,只是运气差了点,最后只是压到了他的马头。

气急败坏的朱棣调来大炮想要轰开济南城墙,可当炮手在发现铁铉在城墙上挂出了一样东西后,没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