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张辅(2 / 4)

后,在痛惜朱能的同时,也左右为难。若是撤军,那岂不是被安南瞧不起?若是继续征讨,“八十万”大军则没有可托之人。无奈之下,朱棣只能让张辅暂时挂帅,把副帅转正。

张辅挂帅后,计谋与战术兼用,一路杀得黎氏叛贼望风而逃,黎季犛被赶到海上,远远望明军而不敢靠岸。

于是安南之乱平,这是自唐朝灭亡后,汉人政权在四百年后,再一次划安南为疆土。永乐六年,张辅班师回朝,朱棣大喜,封张辅为右柱国,英国公,举朝莫不信服。

父亲是荣国公,自己是英国公,张辅这一次临时带兵,可谓名利双收。

就在张辅平定安南之乱后没多久,张辅前脚班师回朝,后脚安南陈氏王朝的旧臣不服天朝教化便卷土重来,发动叛乱。朱棣又令沐英之子沐成率军讨伐。安南乱军以逸待劳设下伏击,大败沐成。

消息传回,又是一片哗然。当此之时,朱棣环视朝宇,几无一可征安南之将可用。当时,朱棣正在把精力放于北伐,无暇分心。于是只得再次令张辅挂帅出征,张辅入安南很快再度平安南之乱,并在随后的六年里,又对安南乱军发起了两次战争,终于一举平定踏平安南。

果然虎父无犬子,自此,张辅成为明朝第一善战之将军。若有大战,朱棣无不征求张辅的意见。

此后,张辅又跟上朱棣步伐,参加了第三、第四与第五次对鞑靼的北伐。后朱棣在北伐回师途中驾崩,张辅率领军队回朝。

二、托孤唯老将,帝国之柱石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颇重张辅的德行与文治武功,更加对其委以重任,授其为太师,百官中,地位举朝最为尊崇。

要知道,明朝时期,“三公”地位高于“三孤”,“三公”中,“太师”地位最高。有明一朝,生前被封为太师之人,除了李善长、张居正等人外,屈指可数。张辅以武将之身,生前就被尊为太师,可见他在朝中的地位。

《明史·张辅传》记载:

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棣的丧期已满,朝中百官要“除服”,朱高炽为了表达孝心,继续穿麻衣上朝,而满朝文武,只有两个人和朱高炽一样穿着素服,他们是张辅和杨士奇。英国公张辅是勋贵之首、德高望重;杨士奇是大学士,后来的“三杨”之首。这一文一武,都是朱高炽最信赖的心腹。

朱高炽是一位难得的仁君,只可惜他只在位10个月就病死了。他病逝前,因为南京发生地震,太子朱瞻基被派往赴南京视察,不料朱高炽突发急症而亡。为了防止汉王朱高煦图谋不轨,张辅劝皇后张氏(朱高炽之妻)当机立断,立即做了三件事:第一,最大限度封锁朱高炽去世的消息;第二,派心腹急召太子朱瞻基回京,并沿途保护;第三,令朱瞻基之弟朱瞻墡临时监国,直到太子归来。

张辅如此安排,可谓有备无患。于是,明朝最惊心动魄的危局,被张辅轻易化解。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对张辅分外礼遇。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不服朱瞻基为皇,意图联合朝臣,发动叛乱,还派使者联系了张辅。此事原本不为朱瞻基所知,张辅二话没说,绑了使者去见朱瞻基,这才得以识破汉王诡计。张辅于是协助朱瞻基调兵遣将,平复叛军。从此,张辅权望更甚,朱瞻基命其朝夕随侍左右,好随时咨备军国之事,引其为治国安邦之智囊。

公元1435年1月31日,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突然驾崩,临终前,他将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托孤给太皇太后张氏与五大臣(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五大臣的首便是张辅。

张辅其人不苟言笑,治军严明,极善统兵,是明朝自永乐朝时起历任四朝的当家大将。

朱祁镇登基后,因其年弱,朝政一直由太皇太后张氏与五大臣把持。然而,张氏虽专政,却不乱政,既不重用外戚,更反感自家人干预朝政,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极其罕见,一时再度延续“仁宣盛世”。张太后与五大臣主政期间,朱祁镇意欲玩弄帝王心术,重用侍宦王振。因此,张太后有事没事就喜欢把王振叫过去痛骂一顿,使得王振越发战战兢兢,不敢使坏。

公元1440年,五大臣之杨荣去世,1443年,太皇太后薨逝,朱祁镇才陆续开始掌握实权。

朱祁镇亲政时,年方16岁,为了制衡四大臣,朱祁镇开始再度起用宠宦王振。

在整个明史里,可谓是太监乱政的大舞台,自朱瞻基之后,奸佞内宦几乎成了朱家每一任皇帝的标配。

相反,明朝太监的作乱史,反过来便是无数文臣武将的血泪史。太监本是无根浮萍,归根到底他们只是皇权的依附者与代理人。皇帝为了制衡朝臣,需要这些恶犬来看家护院。因此围绕在太监与朝臣之间的斗争,历来是鲜血横流,人头落地。很不幸,英国公张辅便成了内斗的陪祭品。

公元1444年,五大臣之杨士奇去世,王振宦官集团开始抬头,逾矩之事,时有发生。1446年,五大臣之杨溥去世,此时仅剩张辅与胡濙,宦官集团已经开始滥用王命职权,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