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
其中,朱棣身边的“靖难名臣”也逐渐登场。最先出场的是张玉,而后是朱能、姚广孝等人。其中,张玉亮相时的身份是元朝枢密院知院,这个身份和历史是相符的,但是,历史上,张玉第一次出场发生在洪武十八年,比后世的一些小说和影视剧登场的时间要晚得多。
张玉是明朝“靖难四公爵”之一,也是朱棣麾下的头号战将。他死后,被朱棣追封为荣国公。若干年后,张玉的家族甚至超越徐家,成为了明朝第一勋贵。
当然在这里不谈论其他,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重现一位横刀立马的靖难名将。
一、元朝降臣奔大明,北伐良将归燕王
明太祖朱元章和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所有帝王中最能征善战的两位,他们除了自身拥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外,更擅长借助谋臣武将的能力,《名山藏》中有一句话:
“张玉、朱能比于徐、常;姚广孝若刘基矣,迹其终始,殆有异焉。”
意思是说,朱棣麾下的张玉、朱能、姚广孝三人,可以和朱元章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相提并论。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其意思很明显,张玉作为朱棣麾下的头号大将,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过,和朱能、姚广孝不同的是,张玉最初是元朝的官员。《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记载: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为枢密知院。元亡,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北元继续溃败,作为汉人的张玉决定带着家人归附明朝。
张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元朝末年,张玉曾担任元朝的枢密知院。洪武元年,徐达北伐时平定河南,张玉随北元逃到漠北。直到洪武十八年才归附明朝。
张玉出生于元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他比朱棣大17岁,而朱棣的另一位靖难名臣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也就是说,虽然同是朱棣的左膀右臂,张玉和朱能却不是同一代人(张玉的长子张辅仅比朱能小5岁)。
张玉初投明朝时,并没有受到重用。但他很快就迎来了机会。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章任命蓝玉为大将军,后者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塞。因张玉熟悉北元环境,他被蓝玉任命为百户,隶属于前锋营。这一战,蓝玉的大军直接进入到捕鱼儿海附近,并在这里突袭了北元主力,俘虏北元7万余人,全胜而归。
战后,蓝玉因功被封为凉国公,而张玉也被升为千户。
三年后,张玉再随蓝玉北伐,这一次,张玉带领一队人马直接将面前的敌军追赶至鸦寒山。《明史·张玉传》记载:
北逐元人之扰边者,至鸦寒山还,调燕山左护卫。从燕王出塞,至黑松林。
此战之后,张玉因功被调任燕山左后卫,从此,归于燕王朱棣麾下。张玉在朱棣麾下很快展现了自己和其他将领的不同。经过黑松林之战和征讨野人诸部,张玉的能力得到了朱棣的认可。史载:
以骁果善谋画为王所亲任。
张玉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出谋划策,和他并列的另一位战将朱能则更擅长拼杀,《明史·朱能传》中如此概括他们二人:
(朱能)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能在燕王的亲信中年龄最小,却最骁勇,他和张玉二人,一个善战,一个善谋,是朱棣最倚重的两位将领。
在朱元章的众皇子中,燕王朱棣的能力较为突出。而且,早年间朱棣曾跟随徐达出塞,对治军方面颇有心得。朱棣最擅长的就是和军中将领打成一片,视将士们如手足,这就是他麾下将士们愿意追随他的重要原因。
张玉从洪武二十四年调任燕山左后卫,到靖难之役之前,他在朱棣麾下一共待了7年时间,远不如他在北元的时间长。朱棣当年为了让张玉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不仅待张玉如兄弟,还仅纳了张玉的女儿为侧妃。朱棣的王妃徐氏(徐达之女)经常派人给张玉的妻子和儿子送去关怀。这样的待遇,是张玉在北元所不曾有过的,张玉焉能不被朱棣折服?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曾回忆朱棣评价张玉的一段话:
张玉识见谋略,卓然老成,非诸侯所及,且端方有匡直之益,诚难得也。
可见,在朱棣的心目中,张玉“非诸侯所及”,且为人端方,是非常难得的将才。
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朱棣能在众多将校中看出张玉之才,并用心思去拉拢他为己所用,这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
二、藩王起兵众将戮力,张玉骁勇连败两将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章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身后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亲信极力怂恿朝廷削藩,而年轻气盛的朱允炆也不愿看到藩王势大,所以,在朱元章尸骨未寒的情况下,朱允炆派李景隆突袭了周王朱橚的府邸,将朱橚及其儿子贬为庶人。
《明史·本纪第五》记载:
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
意思是,建文帝从一开始就忌惮燕王,之所以先削周王,就是因为周王朱橚是燕王的同母弟,想借此来剪掉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