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府的书房内,燕王朱棣懒洋洋的看了看,道衍和尚姚广孝一眼。
言语之间不置可否:“大师!你说,今日我与那太子哥哥,相见之时,若是我,那太子哥哥再度提起移藩之事, 却该如何是好!?”
道衍和尚呵呵一笑,蛮不在乎的摇了摇头:“太子殿下就算提起,王爷您也即便捏着鼻子答应了,又能耐天下大势如何!?
如今圣天子在位,洪武皇帝是个什么样的护犊的主子!?王爷您怕是,应该比任何人都了解!
只要有陛下, 尚在人世, 断然不能接受太子殿下的这般建议。
也就是说,太子殿下的一腔热血和施政想法, 未必能够全然的落到实地!
眼下唯一可惧的就是,太子殿下会不会怀揣着这个想法和念头,一直忍耐到自己登基君临天下的时候再对全国各地的藩王动手!?
若真是这样,王爷也只能徒呼奈何奈何了!”
微微迟疑的抬头看了一眼道衍和尚,燕王朱棣有些谨慎的皱了皱眉头,右手手指尖在桌子上盲无规律的敲击起来显得他心绪此时此刻非常的紊乱和复杂:“那么大师言下之见,本王和自己太子哥哥就这么打哈哈敷衍了事吗?”
拿起酒杯大口的饮了一口,道衍和尚也不管燕王朱棣,会如何看待自己,这个不曾断了酒肉的恶习,清规戒律在他眼里彷佛一文不值:“老衲怕的不是殿下,应付不来太子爷的挤兑,老衲怕唯一的就是一个可能!”
有些小心的看了看道衍和尚姚广孝一眼, 燕王朱棣几乎快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这太子哥哥能出什么样的诡异招数?
竟然能够把这道衍和尚也弄得如此小心翼翼, 便轻声说道:“不知大师担心的是什么!?眼下又有什么样的局面和可能是本王所应付不了的呢!?”
嘿嘿一声冷笑, 道衍和尚有些轻蔑地抬了抬头:
“燕王殿下说这话怕是有些自满了!老衲敢问殿下一句!
若是太子爷父子俩, 只是简单的进行移藩,对天下诸王的愤怒和待遇并不改变。那么殿下又该如何是好!?”
微微有些吃惊的发愣了一会儿。
燕王朱棣也显然没有意识到会是这样的一个局面。
自古以来哪有削藩不彻底的呢?
说到削藩,就不得不说一下历朝历代各个帝王的不同削藩策略。
和历代帝王不同的是,朱允文的削藩无疑是最失败的反面教材。
西汉、晋朝和明朝,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分封藩王的行动,同时殊途同归地进行了削藩行动,当然也是成功,不过经历了不少的曲折。汉朝削藩,爆发过七国之乱,之后汉武帝刘彻即位实行推恩令;嗯,不对,晋朝并没有熬到削藩那一刻,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强制性地消灭了各地藩王;明朝削藩,出现过靖难之役,接盘的燕王朱棣摇身一变大明皇帝朱棣,也进行了削藩行动。
相比较建文帝朱允炆时期的削藩,相对柔和缓慢,从而使得藩王问题再没影响到中央皇帝。朱允炆削藩可以说是一大败笔,可以当作中国政治史和中国皇帝史上的反面教材来剖析讲述。
建文帝削藩之前,已经和黄子澄、齐泰两位心腹通好气, 不过在选择开刀对象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齐泰认为先削燕王朱棣的藩才好;黄子澄认为先剪除能作为燕王羽翼的其他各王才好, 最后再对燕王动手。无论如何,最终目标都是燕王朱棣。建文帝选择了黄子澄的策略,先剪去枝叶,再砍倒主干。
很多人认为建文帝和黄子澄错了,齐泰是对的,而且有着结果作为证明。笔者个人认为,这两个策略都是合理性极高的,相对而言我更认同黄子澄的做法,即使失败了。可两项计策各有利弊,说不清谁更对谁更错,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两年连废五位藩王——一死两囚禁两流放
这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博弈,燕王朱棣不可能先手,因为这样他会处于众失之的,陷入大劣势中;因而建文帝先手,下削藩第一手,因此他不仅在力量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在布局安排上也是“先下手为强”的优势。朱允炆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排好亲信官职,同时辞退那些多余的官员(得罪大批下岗官员)。建文元年,朱允炆下诏行丧事三年,没有真正实行。
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随便找了个由头,将燕王朱棣的胞弟、也就是建文帝的五叔周王朱橚论罪下狱,罪名很简单:图谋不轨。有什么具体不轨行为吗?史书没说,但应该不是什么大事,起兵造反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朝廷直接派人去将他逮捕下狱,并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
那时候的云南可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云南,明朝的云南还未开发,毒蛇勐兽、毒虫瘴气等到处都是,别说娱乐活动,生活医疗水平更是比不上中原。一位常年养尊处优的前藩王去那,不是送死吗?
四个月后的建文元年十二月,代王朱桂被人告发“贪婪暴虐残暴”,对,就这个罪名,强烈正义感在身的建文帝秉持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皇叔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直接将其贬为庶人,流放到蜀地看管起来。建文二年五月,岷王朱楩被按上“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