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9 章(3 / 6)

赵虎对视一眼,不去打扰老伙计的畅想。

放榜那天街上人满为患,守在龙虎榜前的是禁军,开封府的衙役捕快只负责外面的治安。

贡院门口那么多人,他们是开封府的人也挤不进去。

展护卫要过去是因为展护卫功夫好,张榜之后过去看一眼能很快脱身,他们要是有展护卫的功夫也能那么潇洒,可惜他们没有。

书房里,苏景殊不知道外面几个连春闱放榜那天谁去巡逻都安排好了,看包大人和公孙先生都不算太忙,然后把准备好的文章呈上去。

小小苏紧张兮兮,“包大人,公孙先生,我可不可以只捡好听的听?”

包拯一本正经道,“可以,稍后我不说话便是。”

公孙策笑吟吟安慰道,“包大人不说话,我来夸。”

苏景殊:QAQ~

公孙策被他的反应逗笑了,一边看文章一边说,“如今朝廷已经取消公荐制度,就算能公荐,包大人也会举贤不避亲,景哥儿不用害怕。”

展昭从外面进来,听到这里有些好奇,“先生,什么是公荐?”

他追随包大人之前是个彻头彻尾的江湖人,对朝中的规矩都是一知半解,科举考试的门道更是一窍不通,最近知道的那些还是因为身边有个要考试的才知道的。

苏景殊怕打扰包大人和公孙先生看文章,拉着展猫猫出去说,“公荐就是我把文章交给包大人,包大人觉得我才华出众向主考官举荐我,这样考试的时候不管考的怎么样都能有个好名次,然后我就能当官了。”

展昭不太明白,“不管考的怎么样都能有个好名次,要是举荐人徇私举荐呢?没有才学的人也能有个好名次?”

“大概率是这样。”苏景殊撇撇嘴,“所以这个制度在庆历元年的时候就取消了,现在没法靠公荐在科举中取得好名次,想考进士还是得看考场上的发挥。”

庆历元年之前正式考试之前还要纳公卷,也就是将平时的文章上交,让考官在阅卷的时候参考参考,如果平时成绩足够好,科举考试的试卷没那么出彩也能录用。

?想看醉酒花间写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 109 章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纳公卷的本意是为了尽可能的搜罗人才,不至于让读书人因为科举考试一场的发挥失常而错失光明前途,但是这个制度弊端很大,既防不住有心人偷偷用别人的文章改名换姓当成自己的文章,也防不住考官借口公卷水平好公然偏袒舞弊。

展昭啧了一声,“的确是得废除,不然考官全用公卷来录用学生,那还考什么春闱?”

苏景殊非常赞同的点头,“谁说不是呢。”

公荐公荐,就是台阁近臣向科举主考官推荐他们看好的人才,唐朝时一度流行到没有台阁近臣保举就不被录用的地步。

名为公荐,实为私荐,不仅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挪到台阁近臣手里,也限制了那些有真才实学却出身寒微的士子。

天子近臣哪儿是那么好见的,这不得有门路才能见着?

寒门子弟连天子身边有哪些近臣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找门路给那些人递行卷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许多有门路考生借送行卷之机大行舞弊之事,考官也光明正大的以行卷文章写得好为由录取那些没什么本事的考生。

虽然弊端很大,但是直到本朝初年这种做法依然很流行。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太过猖獗,太祖皇帝两次下诏礼部贡举人不得公荐,违者从中处置。

真宗皇帝在位时也两次下诏重审禁令,除了从重处罚违犯者和隐匿不言者外,还鼓励相关官员去告发。

只是前面那些禁令依旧禁的不彻底,直到仁宗皇帝庆历元年正式罢天下举人纳公卷,这才让科考的试卷就是评定优劣的唯一标准。

不管平时成绩是好是坏,只要春闱发挥的不好统统黜落。

如此一来,春闱中就立刻涌出一大批有真才实学却没有门路找名臣宿儒递行卷的寒门子弟。

放到前些年,就像他这样的,要不是因为他家住在开封府隔壁,他想给包大人递文章都没机会。

“不对啊,朝廷不是不许公荐吗?景哥儿怎么还要给包大人递文章?”展昭皱起眉头,感觉刚才应该没有听漏,但是又有点想不通,“朝廷不许公荐,给包大人递文章也没有用,为何还要递?”

苏景殊比划了一个“一”,“有两个原因。”

其一,名声什么时候都能用,行卷递上去没法影响春闱但能影响殿试。

其一,他这不是递行卷,他就是单纯想让包大人看看文章写的怎么样,不需要包大人去到处推荐,让他心里有个底就行。

只他爹的评价不足以让他安心,他现在更相信包大人的评价。

他是老爹的儿子,老爹看他写什么都好

,包大人不一样,铁面无私的包大人肯定有什么说什么。

展昭歪歪脑袋,“我怎么隐约听到刚才有人说他只想捡好的听呢?”

苏景殊:……

苏景殊一手捂脸,这时候可以当做没听见。

不过说真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