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万物起源特洛伊(1 / 1)

郭康又和他们商量了几句,就向罗贯中问起李玄英的事情来。

“少家主最近心情挺好的。”罗贯中告诉他:“他现在天天带人演武,闲下来就写歌,过得还挺充实的。”

“他又写出新的了?”郭康好奇道。

“一直在写呢。”罗贯中说:“具体有多少作品,小老也不清楚。不过每次去,都能看到他对着史二小姐、罗斯兵丁、甚至努尔哈赤,在那边唱歌。”

“努尔哈赤能听得懂么……”郭康无奈道。

“应该是实在找不到人,临时自己试一试吧。”罗贯中笑道:“这次的事情比较紧,大家都很忙,哪怕姑娘们都是如此。估计也就只能这样了。”

“不过,那些歌,确实很浅显易懂,新兵们很喜欢。”他说:“这些罗斯人虽然穷,但对音乐的事情,却很有兴趣。好多神父都会几首乐器,士兵里也有不少会唱歌的。不用刻意找,都能凑来一大群人。”

“他们主要是文化水平有点吃亏。欣赏能力应该没有问题的。”郭康说:“你也可以去给他们说书试试。来这边讨生活的人,多少会一点希腊语,讲简单的故事,应该能听得懂。”

“公子说得对。”罗贯中想了想,点了点头:“最近,在城里也没法讲下去了。我试试在这边说一回吧。”

“承蒙各位器重,小老最近也忙起来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整理后续的故事。正好,给他们讲的时候,要从头开始,可以把之前存的稿子,改一改直接用。这样也省不少时间了。”

“那也不要这样拖稿啊……”

“真没时间了,真没时间了……”罗贯中连连摆手:“我现在新的稿子,都没时间检查修改了。而且,这边对通俗有兴趣,能够交流的读书人,也不多,而且普遍一个比一个忙,也没法和之前一样,请大家帮忙讨论修改。再这么下去,我也要去对着努尔哈赤讲三国了……”

“那也不是不行。”郭康建议道:“努尔哈赤应该挺喜欢三国故事的。”

“啊?”

罗贯中看起来不太理解这个说法,不过郭康也没有细讲,只是继续说道:“多讲讲历史故事,对大家来说,还是很有用的。三国故事太精彩了,足够教育一代又一代人。而如果大家都听着同一个故事、崇拜着同一个英雄,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共识,对于统一,是有很多好处的。”

“我们征伐埃及,首要的不是战场上斩获多少,而是攻心。这一点,诸葛丞相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能通过这种通俗故事,让更多人理解和支持这种概念,就算成功了。”

“就一些故事,能有这么大效果么。”罗贯中谦虚地摇摇头,说道。

“单独一个故事肯定不行,但众多故事组成的民俗文化,影响就很大了。”郭康说:“朝廷的命令告示,大家可能都懒得看。但广为流传的通俗作品,却是实打实地影响着所有人。大家一方面会选择更受自己喜欢的作品,另一方面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同样是一种教化。”

“我们这边,就很缺这种东西。”他解释道:“离老子西行,给泰西带来教化,已经过去很久了;罗马衰微,纲纪崩坏,五胡横行,也有上千年了。地中海南北战火频仍,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百姓如居水火之中,但至今也没人能结束乱局。不但王道渺远,霸道都无法施行。这就肯定不止是军事上的原因了。”

“我觉得,这边的情况,就是缺少文教的结果。这也不止是说大家没文化,而是他们缺少很多基本的认识。哪怕是熟读经书、着作等身的学者,也免不了视野上的限制。这种问题,才是最难解决的。”

“原来是这样……”罗贯中想了想,沉吟道:“通俗历史故事,在这方面,确实会有些作用吧……”

“那可不止一些作用。”郭康感慨道:“我们开国的时候,哪怕在地中海这一圈,也是文化很落后的地方。靠谱的读书人都没多少,百姓几乎全是文盲,连个能教书的人都难以找到。朝廷只能集中精力,培养一批天赋不错的人,让他们充当官吏,维持行政职能。也是因为如此,一开始的时候,我国的制度颇为原始,和分封都差不太多。因为那时的情况,就没有能力维持更高级别的管理模式。”

“但我们和蛮族的差别,就在于我们真的有共同的目标,知道如何让国家制度变得更加完善。大家对此是有共识的,朝野上下有见识的人,都视之为天经地义。有文化的人不足,朝廷就要求民间以吏为师,在军队和官府中开设学堂,让军吏和地方文员轮流执教。就这样,一点点补足缺失,慢慢到了今天这种情况。”

“我们的祖上,用现在的眼光,尤其是中原人的眼光看,恐怕绝大部分,也不算多有文化的人。”他总结道:“但是,这一点点常识,在这边就已经足够用了。”

“而到了现在这种情况,只靠官府,估计已经不太够了。我看到你的作品在这边都如此受欢迎,就想到了这个问题。虽然距离殊远,习俗不同,但人们的喜好,却有很多共同之处。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做一些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