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冉如此说,朕自然是信的。”隆盛帝缓缓点头,对姚子冉却是更高看了一眼——
本身有能力,却能不抢功不居功,更难得的是这份感恩的心。
一时涌起浓浓的歉疚和惋惜——
郑濂都知道姚子冉的真实身世,更不用说有皇城司做耳目的隆盛帝。
当初亲自点了郑沄为恩科状元,除了是给郑太傅面子之外,还因为郑沄一篇文章不独花团锦绣更兼观点独到。
本以为自己又得了一俊才,却不想郑太傅转眼就以不孝罪名弹劾了他自己儿子。
彼时隆盛帝刚登基,帝位不稳之下,对郑太傅多有仰赖,再有“孝道”本就是大楚国本,虽然心有不忍,到底如了郑家的意。
如今瞧见姚子冉的才华,不觉想——
要是当时给了郑沄一个舞台,是不是就能见证另外一个奇迹的发生?
遗憾的同时,对郑家的不满更是油然而生——
已经毁了一个郑沄,现在还有什么脸面让姚子冉认祖归宗?
所谓贪心不足,说的就是郑家了。
“皇上,”姚子冉翻身跪倒,眸中隐有泪意隐现,“臣能有今日这点微薄成绩,全赖义父悉心教导和小妹大力成就……当年若非义父侠肝义胆,爹娘怕是早就死于非命,是以临终时,特意留有遗言,让臣此生服侍义父义母,以姚为姓……因一直念着家父,义父虽然暂时让臣姓姚,可念着血脉存续之事,终不曾让臣入姚氏族谱,臣这里有一个不情之请,能否请皇上出面,帮着说服义父,让臣上了姚氏族谱……”
姚平远之前一直想让姚子卓投身军营,有他一力扶植,将来出人头地也不是什么难事。等积攒到足够自立的军功,再恢复郑姓。
姚子冉却从父亲遗留下的信札中明白,父亲对“郑”这个姓氏根本是深恶痛绝,甚至在边疆时,边自行随着义兄,改名“姚沄”……
待得姚子冉离开,隆盛帝便即让御膳房那里用姚子冉刚带来的面粉,蒸了几个馒头过来,拣了一个,让王全赐给郑家——
都说民以食为天,能创造这样奇迹的姚子冉,是他们郑家即便倾全族之力也不可能动得了的。
希望郑家有点儿自知之明,不要再妄想着打姚子冉的主意。看在太傅为他坐稳帝位颇多贡献的份儿上,隆盛帝并不介意让郑家的富贵绵延下去,可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的容忍对方的贪心。
只是很快,隆盛帝就发现,他好像高估了郑家和郑濂脸皮厚的程度。
因为当天傍晚,他就接到了郑濂递来的奏折,请求隆盛帝做主,判姚子冉恢复郑姓……
“你去小六那儿一趟,”隆盛帝直接把郑濂的折子丢到地上,“让他三日内,把辛氏子拿获归案,另有当年有关隆盛元年郑沄不孝案情调查始末的卷宗,一并找出来,连夜,送去郑家……”
明明之前已经给郑家留了足够的余地,既然他们家不想要,那就索性都收回来罢了。
王全应了一声,捧了旨意,第二次出宫。
到了郑府的时候,正是晚饭时分。
陡然听说天家使者再次驾到,正被簇拥着用饭的尤氏顿时喜笑颜开——
没吃过那样美味的馒头就算了,一旦尝过,其他食物当真无法入口。
也不知宫里这次来人,是不是又送了一样的馒头过来?
郑濂却是有些惊疑不定——
正是因为皇上那句“民以食为天”,才让郑濂越发坚定了要让姚子冉回归郑家的心思。
担心触怒隆盛帝之下,郑濂还是玩了些小技巧的,比方说奏折中罗列并夸大了姚家“打压”姚子冉,并强行分走姚子冉大功的种种事实,暗示隆盛帝,姚家只是把姚子冉当成一枚棋子,更甚者,以勋贵之身,强行把“大楚神农”掌控在手中,分明其心可诛……
而郑家之所以会想要姚子冉回归郑家,除了姚子冉确然是郑沄之子以外,也是为主分忧。毕竟失去了姚家这个依赖,又对郑氏家族心有隔阂,姚子冉必然只能忠心于皇上一人。
整篇奏折中,郑濂当真是字斟句酌,完全是照着隆盛帝的喜好来。
近几年来,隆盛帝越发多疑,最忌讳功臣揽权,尤其是镇国候这样身份的——
虽然伤了一条腿,可短期内,姚平远在军队的影响力,还是无人能出其右。
若然再加上一个“大楚神农”的儿子,必然会让隆盛帝心生不安。
郑家这边再表明,并没有把姚子冉据为己有的意思,甚至只要让姚子冉恢复郑姓,郑濂愿意让他独立出去,自成一房……
虽然自诩摸透了皇上的心思,并对奏折最后的结果颇有信心,可这么快皇上就有了决断,还是让郑濂觉得有点儿不敢置信。
待得郑濂和尤氏跪下,王全施施然拿出一叠卷宗来:
“……郑濂尤氏接旨,着即连夜参详案宗内容,明日早朝前把各自所得上奏皇上……钦此……”
不应该是有关姚子冉回归郑家之事吗?怎么送了什么卷宗过来?
还要他们母子写什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