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上呈。
陆完非常负责任,等沈溪到了兵部衙门后,立即将新鲜出炉的奏疏送上,交由沈溪审阅。
沈溪详细看过,陆完在旁做出解释,包括从何处调动人马平叛,粮草又如何补充等,事无巨细,详细说明。
如此一来,沈溪在面圣时就可以根据奏疏内容,指点江山,而不会犯错误。
最后陆完谦虚地说道:“……这些都是在下的一些浅见,若是沈尚书觉得不合适,不用也罢。”
或许陆完猜想,沈溪通晓兵事,未必会采用他的方略,他只是尽到自己的职责罢了。
沈溪点头:“很完善,可直接进呈陛下。”
陆完闻言多少有些意外,他没料到沈溪居然如此好说话,同意他的方略,似乎连继续补充的打算都没有。
沈溪道:“其实现在陛下需要的,并不是兵部平乱策略,而是要兵部对地方上的记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此番是由地方官府呈奏西南出现叛乱的情况,而非兵部衙门,若是兵部这边迟迟不上呈关于乱事的奏疏,陛下会觉得兵部没有尽到责任。”
陆完摇头苦笑:“若非沈尚书在兵部的话,怕是陛下不会如此看重。”
沈溪摇头:“话也不能这么说,陛下尚武,所以对于军政之事会看重一些,无关乎谁在这个位子上,且在下也无法身兼数职,很可能不久后就要从兵部尚书上退下来,到时很可能由陆侍郎你来接任。”
“这……”
陆完对于沈溪的话感到非常意外,未料到沈溪会说让他接班的话题。
沈溪道:“陛下坚持让在下身兼两部尚书,实在无从拒绝,这才勉强接受下来,之后在朝中造成怎样的影响,陆侍郎应该看到了,在下实在是无能为力……如今吏部琐事缠身,在下会再上奏请求陛下,暂时卸掉兵部尚书的职务,到时还得陆侍郎你来主持这边的差事。”
陆完想了下,苦恼地说道:“其实除了沈尚书外,他人很难执掌兵部,倒非陛下有意让你身兼多职,这实在是能者多劳。想大明上下,谁不佩服你在军事上的造诣和成就?”
沈溪笑了笑,道:“陆侍郎谬赞了,该怎样便怎样,既既然现在我已接过吏部尚书职务,就不能再分心兼领他职,这毕竟是朝廷延续已久的规矩。”
“为避免再被人攻讦,在下还是识趣些为好,这次上奏,便以陆侍郎你拟定的策略为准,若面圣陈奏,到时请陆侍郎一同前去。”
陆完本想拒绝,见沈溪说话态度坚定,这才点头:“若有需要,自是义不容辞。”
……
……
陆完能力很强,这是朝中公认。
就连谢迁也不得不承认陆完可以打理好兵部,但回归问题本身,因为陆完在刘瑾当政时为了官位曾短暂依附过,以至于在那些正统文官看来,陆完属于“阉党”残余,对陆完一直抱着排挤的态度。
这造成陆完在朝中做事总是被掣肘,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甚至沈溪提出让陆完接班兵部尚书这件事前,陆完都觉得自己这个左侍郎很可能是官场的终点。
至于沈溪对陆完的信任,来自于其对于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方面的深厚造诣,此番拟定的平定湖广和巴蜀地方乱事方略,陆完思虑全面,沈溪看完后觉得自己来制定的话,也最多只是丰富细节,在大的方针上不会做出改变。
如此一来沈溪意识到,自己再恋栈兵部尚书的职位,只会给自己未来一段时间行事造成麻烦。
“你谢于乔不是想力主将我送出朝廷,让我领兵去地方平乱吗?若我不是兵部尚书,你有何理由让一个掌管天下官员官帽子的吏部天官去平定地方叛乱?要派,也只能让兵部尚书领衔,而不是我。”
沈溪有点把陆完拿来当枪使的意思,不过这也是因为陆完的能力在那儿摆着,而非沈溪故意要把这职位推给个不会办事的人,毕竟沈溪知道,陆完是正德一朝最稳定也是最被人称道的兵部尚书。
历史上陆完背着“阉党”的恶名,由兵部侍郎做到兵部尚书,再进位吏部尚书,为大明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
这样的人,沈溪的确没必要排挤。
当天沈溪不想太过费心,在跟陆完说过面圣的事情后,便让人将奏疏呈递通政司,他自己则先回府去了。
这份奏疏当晚便由梁储带着送到谢迁手上,梁储本在内阁值夜,因为这份奏疏,不得不在皇宫跟谢府间奔波。
“……谢阁老,陛下对于湖广和巴蜀的平乱之事很在意,张苑张公公亲自到兵部衙门提及此事,才短短一天,之厚便上奏……”
梁储虽为内阁次辅,但也只是在小事记上有票拟权,涉及六部事务,一律由谢迁做主。
谢迁手上拿着兵部上奏,看过后不由皱眉:“倒是那小子的风格,所有安排面面俱到,他一边管着吏部的差事,还能兼顾兵部事务,真是不可思议!”
说话时,谢迁有些懊恼,毕竟在他看来沈溪应该分身不暇才对,不应该像眼下这般,只听说沈溪到兵部走了一趟,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当然他不会想到,眼前这份奏疏其实是出自陆完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