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总督王琼接见主管骑兵的延绥副总兵林恒。
林恒虽然是沈溪提拔,甚至跟沈溪有姻亲关系,但他跟沈溪的这层关系并不为人所知,本身林恒在对鞑靼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他的晋升之路可说是一个靠功勋拔擢的典型例子,即便是对沈溪有意见的谢迁也没觉察沈溪的提拔有什么问题。
谢迁跟王琼商议后,决定把林恒找来,商议主动出击的问题。
王琼接见林恒,谢迁没有出面,躲在帘子后面,偷听王琼跟林恒的对话。
林恒对王琼的礼数周到,当初朱晖任三边总督时,林恒身为侍卫头子要见总督不难,但现在他已经是陕西都指挥同知,战时为副总兵,要见总督反而不是什么易事,一切都源自于身份的变化,上下级间泾渭分明,几不可逾越。
林恒在军中声望很高,就在于他能力很强,统辖的又是大明最精锐的一支队伍,由沈溪力主建立的枪骑兵队伍。
“……林副总兵,本官不跟你兜圈子。近日延绥周边有鞑靼骑兵骚扰,屡次进犯边陲,劫掠人口,造成粮食和牲畜损失,本官在详细斟酌后,决定以你率领的人马为先锋,出城跟鞑子交战一场,你有什么意见?”
简单见礼后,王琼把目的说明。
林恒听到这消息,显得很激动:“大人旦有驱驰,莫敢不从。”
王琼一抬手:“这次出兵非易事,鞑靼每次犯边人马集结起来,少说有数百之众,鞑靼怕我们出兵拦击,在行军上小心翼翼,我军出击的话,必须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如此才能振奋军心,为下一步大军出塞做好铺垫……此战断不容有失!”
林恒领命:“一切听凭大人调遣。”
“嗯!”
王琼点头,对林恒表现出的态度很满意,随即对林恒做出详细的安排,林恒一一应了下来。
来日林恒将率两千枪骑兵在城门口等候,一旦鞑靼人袭来,林恒领军从瓮城杀出,力争全歼来犯之敌。
之所以把兵马囤于瓮城,在于保险。要是林恒所部力战不支,鞑靼人尾随败军涌进瓮城,也不至于就此杀进榆林卫城。
林恒离开后,谢迁从后堂出来。
王琼问道:“谢阁老,此番出击,是否要为后续出兵做好准备?以之前预算时间,沈尚书所部人马应该快到黄河边了吧!”
谢迁沉思一会儿,才道:“沈之厚在何处,现在没人能给出个准确的答案,何必去想那么久远的事情?如果他能平安回来,这场战事到此结束,毕竟到现在为止陛下对九边都没有任何调遣,他能靠只身之力跟鞑靼人交战已属不易,还能奢望其他?”
王琼点头,同意了谢迁的说法。
随即王琼问道:“那谢阁老为何要主张出兵?守在城内,似乎也无不可……”
谢迁抬头看着王琼:“德华怎么会变得如此瞻前顾后?遇敌难道不应该主动出击谋取战果?老夫虽然不懂军事,但却知道此番进犯边塞的鞑靼兵马不多,老夫想让骑兵出去跟对方打一仗,振奋军心士气,如此你跟陛下上奏时也有话说……”
本来王琼还很迷糊,但谢迁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想不明白都难。
显然谢迁是觉得,在皇帝执意推行平定草原国策的背景下,如今九边各地都没有取得寸功,回头皇帝气恼之下一合计,在鞑靼人袭击的情况下,连个主动出兵的人都没有,这种情况太打击人,大明颜面扫地不说,朱厚照自己恐怕也会失去进取心。
所以谢迁主张延绥出兵,打上几场胜仗振奋下军心士气。
也是谢迁亲自看过鞑靼人骚扰力度,没太当回事,与其龟缩城塞内自损威名,不如让林恒率领的枪骑兵出去好好表现一下,以人数的优势取得胜利,除了振奋军心,在皇帝和朝廷那边也有交待。
王琼知道谢迁这层意思后,脸上露出为难之色,他有话想说,但见谢迁态度,又被他硬生生咽了回去。
王琼心想:“谢阁老在高处见到鞑靼骑兵,觉得不过如此,才会如此自信派出人马去作战,若真交手,便会知道鞑靼人到底有多厉害!可千万别出什么事才好!”
……
……
谢迁一直说自己不懂军事,但在他看来,纯属自谦,因为早在弘治朝他就挂兵部尚书衔,而且前几次大明对外战事的胜利,多少都有他的参与,所以谢迁理所当然觉得自己在军事上还是有造诣的。
可惜谢迁忽略了一件事,他取得的成绩完全建立在沈溪出谋划策的基础上,若论纸上谈兵,他才算头一号人物。
谢迁只会动嘴皮子,从来没上过战场。
六月初四,一大清早,谢迁便在王琼的陪同之下上了榆林卫的北城门广榆门城楼上,陪同他们一起的,还有延绥总兵吴江、副总兵侯勋等将领。
谢迁登高北望,意气风发,问站在身旁的王琼:“德华,昨日让你准备的骑兵,可有备好?”
王琼先问了总兵吴江,吴江道:“回两位大人的话,林副总兵的人马已进入瓮城,不过现在尚未有鞑靼骑兵来犯,士兵们正在休整,等鞑靼骑兵到来后,再开城迎敌!”
谢迁一摆手:“先在瓮城中练习一下,老夫想见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