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 114 章(1 / 3)

穿进雷剧考科举 李思危 2859 字 12个月前

白露已过, 初秋的风卷走了京城残余的暑气,缠绵细雨随风潜入夜色,润泽万物。

一大早,赵阁老府上,赵老夫人陈氏正伺候着自家老爷穿戴,随口抱怨道:“这天一日比一日更寒凉,老爷还不多穿点儿, 您可不年轻了,上回太医也说过, 您这身子经不起折腾,万一受了寒……”

赵文博不耐地整了整衣衫,“老夫的身体自己清楚, 夫人莫要担心。”

陈氏知道赵文博是个驴脾气,只叹了口气,不再多劝。

待赵文博收拾好,早膳也都摆上了。

赵文博喝了一碗粥便要离座, 陈氏皱了皱眉, “老爷,太医都说了您的身子得好好养着,我不求您人参燕窝, 可咱们府里又不缺这点儿吃食, 您好歹吃饱了再走啊?”

赵文博皱了皱眉, “今日事多, 我得早些去值堂。何况今年东省大旱, 最近京中米价上浮明显,更谬论其它地方?咱们府里是不缺粮,可皇上富有四海,如今每餐都只食四道素菜,老夫身为臣子也该以身作则。”

陈氏担忧道:“东省可是粮食大省,那今年米价可会大涨?”

“不知,且看收粮的情况吧。”赵文博见自家夫人眉头紧蹙,又安抚道:“我大安地大物博,粮仓也不止东省一省。”

可他心中却知形势严峻,盖因北军正深入草原与幽军作战,尽管目前战事顺利,可后方的军需粮草绝不能断,如今国库与各府库的粮食已征调了大部分,朝廷正为此焦头烂额。

不过这些话他却不好对旁人说,赵文博心中暗暗叹气,都说百姓靠天吃饭,其实一国又何尝不是呢?若大安年年丰收、粮食满仓,不但苍生得以温饱,大安的军队也能少受掣肘,要做任何事都更有余力和底气。

赵文博心事重重地坐上轿子,大安一般是三五日一朝,早朝并非天天都有,因此他直接去了文渊阁。

等到了值房,赵文博便让人泡了壶绿白茶。自他从关庭那儿尝过一次,就想方设法到处搜罗,可惜未果,最后还是皇上大方地赏下了半斤。

每每想到此事,赵文博都会在心中暗骂关庭死抠门。

阁吏离开后,赵文博的视线落在了桌案堆积的奏折上,他拿起最上头一本,恰好就是来自闵省曲州府的。

赵文博一挑眉,曲州府?不就是绿白茶的产地吗?

奏折署名乃是知府阮春和,赵文博打开折子,认真细看。

没多会儿,阁吏端着茶壶进来了,可当他见到屋中情景时,手中托盘落在地上,茶壶也顷刻间摔得粉碎。

只见赵阁老双目凸出,脸色涨红,握着奏折的双手连连发抖。

阁吏心头一慌,忙冲上前,就在他将要挨到赵文博时,对方两眼一翻,晕了过去。

赵文博晕倒一事很快传遍文渊阁,首辅张心岚和其他几位阁臣相继赶来,自然也不忘请太医。

此时,张心岚眉头紧锁,他知道赵文博近年身体有碍,之前还晕过一回,原本是想致仕的。可新皇登基不久,朝廷正需要他们这些重臣老臣,赵文博便按下没提。

但这段时间以来,赵文博人已精神许多,为何今日会忽然晕倒?

他找来阁吏问明情况,对方也一头雾水,惊魂未定道:“赵中堂吩咐下官泡壶茶,下官一回来,他就、就晕倒了。”

张心岚:“他晕倒前就没什么异常?”

阁吏思索片刻,迟疑道:“赵中堂手上拿着一本奏折。”

听了阁吏所言,张心岚很快从地上找到了那本奏折,他见奏折来自闽省曲州,心道赵文博若真是看了奏折才晕倒,那必然是天大的事。

会是什么?倭寇?海匪?赵文博不至于承受不住吧?

张心岚一脸凝重地翻开折子,但很快,他的神情骤然一变,捏着奏折的手连青筋都鼓了出来。

其他几位阁臣察觉出异样,各个精神紧张,却又不好打搅张心岚。

室内一片沉寂,连呼吸声都几不可闻,片刻后,张心岚缓缓抬头,张了张嘴,却未说出一个字。

“赵中堂,到底是何事?”关庭先前就瞄到了奏折属地,自是比旁人更紧张,此刻他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儿了,就怕听到什么噩耗。

“海水稻。”张心岚木然地蹦出三个字。

关庭一懵:“什么?”

张心岚吞了口唾沫:“曲州百川村,海边滩涂,能种稻。”

几位阁老面面相觑,一时没有接口。

张心岚也知道自己这话说得没头没尾,他缓了缓心绪:“这份奏折,是说曲州府找到了一种能在盐碱地栽种水稻的方法,他们于今年春天在百川村海边滩涂试种,如今已收获了第一批长成的稻子。”

话音一落,室内再次陷入死寂。

张心岚理解众人所受的冲击,径自补充道:“这种稻,便叫做海水稻。虽然第一批收获的稻子很少,但至少证明盐碱地的确能种稻,若能大范围栽种,便可为我大安人口密集处再增加耕地至少千万亩,增粮更是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这种稻长期种植,有希望改良土壤,让荒田再度变作良田!如此意味着什么,想必诸位清楚。”

“真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