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林建国骑着李小兵的摩托车,赶到了西郊的李家村。
林建国对李家村很熟悉,因为他父母当年从燕京下方到小城插队时,插队的地点便是李家村大队。
后来插队结束,因为他父母因缘巧合下相爱,所以便没有回燕京,俩人在小城工作结婚定居。
当然其很大原因,也是因为特殊年代时,他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好像是没得了。
反正林建国从小到大,就没有见过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也从未听父母提到过他们的消息。
一直到他父母去世,父母双方也没有人来悼念过。
他没有叔伯姑姑,也没有舅舅姨娘。
甚至连堂哥堂姐和表哥表姐,也没有见过一个。
到底有没有,他也不知道!
反正在小城,除却宋宛芳和小晴外,他真是举目无亲。
当然李小兵和李小兵的父母,其实要比亲戚还亲!
当年林建国父亲老林来李家村插队时,便和李小兵的父亲李大兵住在一起。准确的说,是睡在一个炕上。
俩人和现在的李小兵与林建国一样,真是实打实的铁哥门。
而林建国的母亲,当年插队时,便和李小兵的母亲詹秀芳住在一起。后
来这姐妹倆,便一个嫁给了同村的李大兵,一个嫁给了同为插队知青的老林。
但可惜林建国的父母因为特殊年代时的特殊身份,留下暗伤,都走的早。
四年前他父母相继去世时,那会林建国年轻,没什么经验。这丧事都是李大兵带人操办的,也是李大兵在村里找的墓地。
局里倒是准备给林建国的父母安排了干部公墓,但林建国在李大兵的劝说下,还是婉言拒绝。
李大兵当时就说了,他们兄弟死后也要埋在一块,凑个伴。吼着埋什么公墓,人生地不熟的,当了鬼都没地方串门。
詹秀芳和林建国母亲的闺蜜关系,自然也是一样。
“爸、妈。”
“你们放心,我会照顾好宛芳,照顾好小晴。”
林建国到了李家村后,没有直接去李家,而是先来到了村东头的坟地。
小城不流行墓碑,大部分人去世后都埋在树下,树上系着清明条。不过林建国父母是外地人,所以还有着合葬的墓碑。
“咚、咚、咚。”
林建国跪下,给父母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把买来的酒倒在地上。
水果和糕点什么的他并没有买,村里牲口多,买了会引来牲口在墓碑
前吃,不好。
墓地很干净,没什么杂草,也没有损坏。
显然是时常有人打扫。
“爸妈,我走了。”
“改天我带小晴和宛芳一起来看你们。”
林建国长叹一声,扭头离开了墓地。他知道他父母临终前最遗憾的事情,便是没能看着孙女林晴长大。
同样也放心不下他和宋宛芳。
“叔,身体还好?”
提着礼物走进李家,林建国宛如回了自己家一样放的开。
“去看过你爹妈了?”
李大兵一面剁着鸡块,一面抽着用书纸卷的旱烟。
“看过了。”
林建国点了点头,把东西放在了桌子上。
“建国。”
围着围裙的詹秀芳走出厨房,拉着林建国的胳膊,好一番打量:“好孩子,怎么没宛芳和小晴来?”
“她现在该有这么高了吧?”
“她最爱吃我做的白米糕了,等下你给她带回去。这几双鞋垫,你和宛芳穿。”
和所有母亲一样,把林建国当成自己儿子的詹秀芳,拉着林建国的胳膊便是一番叮嘱。
并抱怨林建国为什么不把宋宛芳和林晴带来。
因为李小兵一直不结婚,所以本来就把林晴当成孙女的她,现在就更疼爱林晴了。
“
你个老婆子,瞎嘟囔什么呢?”
“水都干锅了!”
李大兵把切好的鸡块放进盆子:“赶紧的,炖鸡去!”
“建国你坐,饭马上就好。”
詹秀芳拿着盆子走进厨房。
“孩子该读小学了吧?”
“明年,今年上幼儿园。”林建国笑道:“下次我把宛芳和小晴带过来。”
“这就对了嘛,省的你姨天天叨念,喊着要去城里看你们。”
李大兵打开林建国买来的酒:“等下陪我喝两盅。”
“好。”
林建国笑着坐下,和李大兵一起卷起了旱烟。
倒不是李大兵抽不起卷烟,是他就习惯抽旱烟。李大兵家并不穷,作为村长的他,实际上是村里最拔尖的富裕户。
要不然也不能把李小兵送到城里开修理店。
当年林建国父母是准备给李小兵在公家单位安排工作的,公家单位的惯例大家都知道,有人好办事。
尤其是各种局,更是父亲退休,儿子接班。
其实二几年后内部子弟招聘也一样,只不过多了一层遮羞布。
后来是李小兵自己不愿意读书上班,这才开了修理店。
这年代林建国的同龄人,基本都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