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6 章(1 / 2)

女文豪 三春景 1750 字 10个月前

连翘想要办一个赛事, 这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心思一动,而是思考了很久才决定要做的。之前她决定这段时间到明年上半年都暂时性停笔,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有一个事情想要做起来,指的就是这个赛事。

这个赛事并不是和她不相干的,事实上这个比赛正式她的老本行——她打算搞一个界的新人赏。

简单来说, 只要是还没有出道的作者, 拿出一篇从没有在报纸上登载过的, 他就可以参赛!将参赛作品寄到指定地, 然后由连翘组织人手对这些参赛作品进行粗选。然后复赛、决赛,总之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一套, 最终选出最终拿到金奖、银奖、铜奖各一名,优秀奖七名, 凑够十个人。

说起来协会的会报《玉林》报就有类似的活动,每年春天的时候选出优秀的新人新作什么的。连翘倒是没有参加过那个, 因为连翘出道即红, 甫一登上这个活动就坐了‘专家席’,而不是‘选手位’。kekekekeke......

只不过协会办的还是和连翘的不一样,连翘的这个是真正的零门槛!不比协会那个, 还得有推荐、卡名额什么的。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小小不同, 但由此带来的变化却是巨大的!

至少面向面要广的多,曾经的沧海遗珠这一次不会被遗落了,而且对外宣传时也更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连翘之所以想要办一场这样的赛事,首先是因为她的登顶。一般来说一个作者登顶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很重要的,这往往是为行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也算是向同行们表示自己确实做了一个领袖人物该做的,而不是一个摆设。

比如说丁一新,他就在作者的合约问题上做了大好事儿,在他登顶之前的作者只能签年限约,各方面的束缚也比较严重。是他号召同行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向报馆、书社施压,这才有了现在更自由的合同。

又比如宋志平,他则是在新人作品待遇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他登顶之前的业内,关于新人作品的稿酬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价格,这也导致了报馆或者书社借新人作者想红的心态,无限压低他们的稿酬。无数新人作者为了‘将来’也只能默默忍受这种剥削,明明在这个社会也算是比较有素质的那一批了,却常常过的不如一个苦力。

宋志平站了出来,等于是划出了一条最低标准线...虽然时不时越线的事情依旧存在,但那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和之前成为风气不可同日而语。

而连翘如今登顶,虽然年纪还小,但所有人依旧是拿领袖的要求来看她的,她非得做出一些成绩来不可!

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想要真的办实事儿这是很难的,真要是人人都能做实事儿,这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无人可用’了。但真要说起来,在行业里干出点什么,又很简单的样子。

行内总有那么几个等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随便挑一个没有立场问题的拿出来倡导解决,自然就会有人来捧场。很大程度上登顶作者就是起一个旗帜的作用,事实上‘天下苦秦久矣’!赢粮而景从很正常。

在这些热点问题里连翘并没有随便选,一般来说倡导解决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这个登顶作者的个人标签。也就是说,牢牢地打上个人气质,某种程度上被当成是本人的‘政治立场’一样的存在。

仔细想想,丁一新和宋志平的选择也相当契合他们的个人气质,当时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吧。

连翘扪心自问自己最关注哪一点...连翘觉得自己最关注的恐怕就是行内的新鲜血液涌入以及由此持续性地保持繁荣。她从后世来,太清楚新鲜血液对一个行业的作用了。一个行业一旦失去新鲜血液,那么表面上再花团锦簇,也离崩溃不远了。

她愿意为这件事出力,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持续关注。没错,是持续关注,如果开始的效果好,这个比赛她会一直办下去,办成惯例。

而这样的比赛肯定是要依托于媒体平台的,连翘的手上倒是有一份《天下女报》,只是《天下女报》更像是一份妇女杂志,而不是专业的刊物。这种情况下用《天下女报》来做平台不只显得不伦不类,更是容易事倍功半。

所以她想到了和三吴报馆合作。

“这件事我考虑了一下,一开始大概会亏一点儿钱,但不会太多,后面规模会渐渐降下来,至少不会亏钱了...而且对报馆也是有好处的。”似乎是觉得这还不够,连翘强调:“其中的奖金我愿意出一部分。”

连翘的想法是给前十名入选的奖金,而报馆承办这个活动,其中优秀的大可以出一期特刊——当然了,如果有书社感兴趣,出一个合集来赚钱也是可以的。

一开始投稿的人肯定很多,大家都相当的有热情。而后面好苗子都已经获奖了(已经获奖的新人作者不能再参赛),新的好苗子诞生可赶不上比赛的速度,所以参赛热情肯定会稳定下来。

再加上事情熟练了,人工和其他成本也要降,前面虽然亏本,后面却能堪堪保持住。

这样不赚钱的刊物和比赛做起来肯定是没有什么动力的,但一个报馆如同一个企业,有的时候不能只从纯粹的金钱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