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意。其中侦探,也就是那些以擅长断案著称的官员其实不能说是掌握了切实的证据,很多时候直到结案,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推测、想象。
现代若是真的按照那种方式办案,恐怕要多出不少冤假错案——有的时候并不是看起来像是凶手的那个人真的就是凶手,甚至有证据指向也不能真的肯定,只有拿出完整的证据链条,前后过程还原的清清楚楚,这才行!
华夏古代的推理之所以会和后世的推理有这样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人治的成分太大了,老百姓对于‘法’并不太在乎,更在乎‘人’。如果遇到一个好官,不管什么法律,他们都能过上安生日子。可若是遇到一个坏官,法律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处啊!
实际上华夏古代的公堂,很多案件的审理和判定都是要将‘人情’考虑进去的,现代是‘法不容情’,那时候是‘法不外乎人情’。
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公案中设计的手法足够新奇有趣,有的也很巧妙,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想要实际去做,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然而这也不是主流,大多数的案件剥落表面的故事,内核其实很简单。更多的时候大家看的是故事包含的人情,推理啥的,其实并不很重要。
除了作案时间进行掩饰和混淆这个问题,连翘还有另一个元素应用,那就是‘反转’。
所谓‘反转’,就是侦探进行调查,根据得到的线索和证据怀疑到了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身上种种疑点也都对的上。这个时候无论是书里的侦探,还是书外的读者,都很容易一拍大腿:对,就是你了!
然而在聚集众人揭开事情真相的过程中,所有的线索会被重新梳理,同时和自己所怀疑的对象也会有一定的交流。分析来分析去,最终发现自己证据不足,并且察觉到这一推理方向的微妙之处...有问题啊!
这个时候会进行第二重推理,即所谓的推理反转。
不过二重推理并不算什么,推理界还有三重推理的神作呢!而且这里说的三重推理,并不是说两次反转就行了,反转如果生硬,不能得到读者认同,这其实是失败的!所有的反转除了本身确实说得通之外,在前文也必须有所体现,这样进行反转的时候联想到前面的细节,读者才能有恍然大悟之感,并且觉得确实信服。
连翘这里就用了反转的手法,在此之前女主董圆圆的朋友,某位世家出身,为人傻乎乎的,似乎毫无攻击性的少爷被列为了怀疑对象。这是出乎大家意料的,但是随着调查深入,证据一件一件出现,书里面的女主,书外面的读者又不得不相信是他,就是他!
这个时候有一些脑子比较灵通的读者,提前怀疑到了这个朋友,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向周围的书友宣传。随着的进展,答案似乎向这种猜想靠近了,大家不由得感叹,人不可貌相,看起来最不可能的那个,可能就是真的呢!
然后推理反转,这就自打嘴巴了。
这个时候重新进行推理,前面得到的很多结论变得似是而非——有些还是正确的,有些却不是了。这种情况颇让人抓狂,这样的话还不如重开一局呢!这就好比解数学题,一开始思路错了,重新再来就会非常辛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超过新解另一道题。
这对于一些沉迷于解谜游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自虐啊!但是在脑子疼的同时,他们却乐此不疲。不得不说,有的时候推理就是有这样的魅力。随着一步步的抽丝拨茧,读者体会到的是一般没有的‘趣味’。
而剧情反转什么的,只要做的足够‘神’,读者被虐千百遍,那也是甘之如饴,然后心甘情愿地将其奉为神作!
游戏第二回合,所有人再次投入了这场解谜游戏,随着女主的调查,智商不够的读者已经懵逼了。大概就是虽然大家都有着同样的脑子,眼睛也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但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
女主的恍然大悟他们是弄不明白的,只能期待最后的解密情节。
对于脑子不错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至于说对不对,这也要看最后的解密情节,这里会对一切有所交代。当然,不是没有不需要解密情节就能肯定自己推理正确的神人,只不过这种人非常少——后世这种读者就是少数,何况是这个时代,大家是第一次接触这类推理呢!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