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静听连翘这样说就明白了连翘的意思。
连翘的性格他是了解的,她有一就是一, 不像其他作者会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争取更多更好的合同内容。当然, 这也是因为对于她来说她的地位摆在那里, 没有报馆会给她太差的条件,那是自取其辱。同时也没有报馆会给她太超过的条件,她几乎已经做到这一行的天花板了,升无可升。
之所以现在说这个话, 重点应该还是在那一年的时间里,她想在京城那边试一试。
其实真的要登载的话,人在京城已经可以登载在苏州。不信任驿站寄送?报馆专门为她一个人请专人去京城拿文稿又如何呢。以连翘写文的速度,一次可以多拿一些,一年也只用拿个两三次而已。仔细想想, 其实并不是多麻烦的事情。
连翘之所以现在推脱, 说不定就是想在京城尝试发!
这不是说连翘就打算常驻京城了, 这不太可能——除非这次在京城她顺便在那里嫁人,不然的话到头来还是要回苏州的,这边才是家乡。
更可能的是连翘自己想挑战一番北边的市场。
到现在为止乔琏的名声早就不限于江南这一块地方了,往南往北往西都多有传播。不过受限于这个时代传播手段的相对落后,连翘和这个时代其他作者而言,都有一个‘地盘’。
这个‘地盘’往往指的是作者们常常活动的那个区域, 也就是连载的报纸能够发行的区域,最多再加上周边辐射的一圈。出了这个圈子,肯定还是有读者的, 还不少呢!单行册在外地也是要卖的。
但是这些读者密度远远不如‘地盘’内不说,往往也不能称之为作者的粉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更加纯粹的读者,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是买了一部放在书店里的,因为他们觉得这部不错,至于读者是谁,其实他们并不关注。
这种读者读作者的是被动的,这次在书店遇到了就买,要是没有遇到,自己也不会主动去找一本书。
乔琏的名声满天下都有,可在苏州她是大明星,在京城就只能算是小人物了——在业内依旧是大人物,只是说对圈子外面的读者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要改变这种情况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当地活动一段时间,而且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出有影响力的。这样经过培养市场,死忠读者自然就出来了。
这个办法听上去很笨,但却是最靠谱的法子,只能说向来大巧不工罢!
不过虽然有这个办法,但很少有作者去尝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一个是愿意背井离乡到底是少数,另一个就是风险。
将来一带的去苏州发展,北方区域去京城,这在作者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有不少作者依旧是离开了家乡的,但是他们情感上的感觉会好一点,总觉得自己离家乡挺近的。
这就好比现代年轻人很多都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如果是在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会有一种没离开家乡的感觉。实际上有时候算算实际距离,并不比去外省要来的短。
而此时如果江南人去京城求发展,或者北边人来苏州闯荡...难免会加重背井离乡的感觉。交通发达的现代也有那么多人不愿意远离家乡,更何况是古代了。
至于风险则是更加现实,也更加重要的原因。
有的时候一个作者红不红,红到什么程度,那是要讲机缘的!只能说红了的作者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不是说有优点的作者就能红了。真要是那样,也不会有很大一部分作者明明水平很不错,却依旧只能高不成低不就了。
有的时候红起来是很多很多外力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同一个人、差不多水平的作品再来一次,并不一定也会红。
再加上各个地区的读者口味都有微妙的偏差——想想后世的脱口秀节目,南北方电视台偏重的风格...不同地区很有可能笑点都不一样!那还是有电视等传媒手段的现代,各地区很多认知其实已经不断趋同了!要是放在古代,各个地区之间的壁垒只会更加严重。
当然了,有趣被人喜欢这是绝对的定律。但是当‘有趣’这个词的定义都有不同的时候,作者也不好再信心满满了罢!
要是一个作者在江南红了,想要去北方发展个两三年,培养一下市场什么的。结果在京城扑街了,会怎么样?
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个,灰溜溜回来必定会名声受损。这就像后世的导演接连失败,投资商降低对其的评级这是必然的。读者们可不会去想不同地区的口味不同问题,只会认为是这个作者不行了。
另一个就是两三年的空窗期也是不简单的!两三年,行业里又要涌现出多少新人?而原本的大神小神们又出了多少新的作品?不在的这段时间会有无数的好作者、好作品填满读者的时间。
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两三年后回来,很有可能就不存在了。
当然了,原本就是出名的作者,读者还是长情的,吃老本也能活。但是想想相比以前掉下来的半等一等的地位...这是真的很难接受。这就好像是生活品质,一旦享受了高品质,就很难接受因为收入减少而不得不降低了。
这样